层高增加、隔音更好、配套更完善
山东“好房子”有了“品质指南”
4月16日,省政府新闻办在淄博市张店区(高品质住宅保障房项目)举行现场新闻发布会,介绍山东出台好房子建设标准指引,支持高品质住宅建设情况。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近日,我省发布了《山东省好房子建设标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针对居住区风貌、空间配置、质量控制、适老化服务、智慧化运维等关键要素,提出定性和定量指标,作为我省“好房子”建设的依据和指南。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颂博 王琳 实习生 徐晓艳
将层高不低于3米设为“标配”
“住房问题既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关系千家万户切身利益。”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推动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党组书记任海涛介绍,我省高度重视“好房子”建设,以让人民群众住上更好的房子为目标,大力推进高品质住宅建设。
“近期,我们依照国家和省发布的有关规范、标准,经过总结提炼、多方论证、系统集成,广泛征求意见,编制形成了《指引》。”任海涛介绍,《指引》包括总则、基本规定等7个部分、共112条,从规划、设计、建造、交付、运维全过程考虑,聚焦安全、舒适、绿色、智慧要求,针对居住区风貌、空间配置、质量控制、适老化服务、智慧化运维等关键要素,提出定性和定量指标,作为我省“好房子”建设的依据和指南,通过系统性的技术规范与政策引导,推动居民住房向更高品质、更可持续的方向迈进。
《指引》注重用细节说话,让每一处空间都承载真实的生活需求,让每一平方米都能物尽其用、物有所值。基于居住舒适度和设计施工工艺考虑,特别是适应国民身高增长的现实需求,我们将住宅全屋层高不低于3米设为“标配”,更高的层高意味着更优的通风、采光与空间感,也为住户提供了房屋装修、智慧家居的拓展空间。
任海涛介绍,在对住宅功能满意度调查中,居民普遍认为厨房空间太小,我们也注意到,在实际使用中,厨房的操作台长度与功能关系最为密切,因此,《指引》规定厨房操作台面长度要大于3米,灶台前要留出至少1米宽的走动空间。
楼板设置不小于10毫米隔声垫
好房子需要好建造、好工艺来实现。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二级巡视员李伟介绍,《指引》以提升住宅质量为核心目标,从结构安全性、耐久性到质量易发问题防治及居住体验等多方面入手,通过设计、施工、查验交付到物业运维,全面提升新建住宅的整体品质。
安全是基础、更是底线。《指引》聚焦结构安全,提高设计标准。建筑结构的设计工作年限按照70—100年进行耐久设计,确保住宅在长期使用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高层住宅建筑外墙优先采用建筑保温与结构一体化或干挂技术,既能提升保温性能,同时减少外墙保温脱落、开裂、渗漏的风险,增强建筑耐久性。建筑结构与建筑设备管线分离,便于后期维护和改造,提升住宅的灵活性和可持续性。
“我们在前期调研过程中了解到,隔音不好是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对此,《指引》要求分户墙采用不小于200毫米厚的混凝土墙、楼板设置厚度不小于10毫米的隔声垫,还要求楼地面与墙面交界处增加竖向隔声垫,有效减少住户之间的噪音困扰。”任海涛说。另外,针对备受关注的防水问题,我省要求涉水房间及屋面应分别对基层、防水层、面层进行三次蓄水试验检测,防水加强层宽度要大于250毫米,最大限度降低漏水、渗水隐患。关于返味、串味、开裂等问题,《指引》也都提出了明确的指标要求,以毫米级精度提升业主的居住体验。
此外《指引》还完善了交付保障,提升交付标准。交付前,严格落实分户验收、“先验收、后交付”制度,建设单位邀请购房人提前查验房屋质量,做到质量隐患问题早发现、早整改。交付时,建设单位应提供商品住宅使用说明书和质量保证书,便于购房者装修时使用。交付后,严格履行保修责任,认真落实延长质量保修期和巡检制度,保障购房者权益。
拓展配建儿童日托中心
一家五口住在一起的淄博市民刘欣雨在采访时表示,自从四年前住进了“好房子”,生活品质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也为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带来了便利。聚焦“一老一小”对“好房子”的需求,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麻鹏飞介绍,《指引》在编制过程中,始终贯彻“全龄友好、人文关怀”的核心理念,针对老年人和儿童两大特殊群体,通过系统性规划与创新设计,全面提升居住安全性与便利性,全链条保障“一老一小”生活品质。
小区全面推行人车分流设计,降低交通安全风险;归家动线引入智慧化管理系统,实现无接触通行。同时,打造连贯的无障碍通道,单元入口采用平坡入户设计,关注防摔、防撞、避免磕碰的细节措施,确保老年人与儿童通行无障碍。
同时,《指引》强调以居民实际需求为核心,构建“基础+特色”复合型配套体系。在基础保障方面,按社区人口密度规划儿童日托中心、健康自检区等刚需设施,满足全龄群体日常需求。在特色功能上,设置共享厨房、工具漂流站、冥想空间等创新场景,通过空间分时复用实现“一室多用”。
麻鹏飞介绍,“我省还倡导景观疗愈与邻里交互空间融合。突破传统绿化单一观赏功能,打造多层级景观体系,增加邻里交流空间。通过提升绿地率、优化植物配置,营造兼具生态性与参与性的宜居环境,助力老年人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此外,我省将全龄友好设计嵌入生活细节。住宅室内强化自然通风与采光,增设隔音降噪措施,提升居住舒适度。卫生间预留适老化改造条件,加装防摔扶手、紧急报警装置;收纳空间系统性优化,兼顾实用性与安全性。弹性空间配置方面,通过设计大空间结构体系,实现弹性利用,有效提高空间利用率,减少建设成本。针对不同阶段使用需求(如家庭结构变化),支持灵活调整室内布局。
“让高品质住宅关注每一户家庭的需求、每一位老人的健康、每一个孩子的欢笑,成为承载幸福生活的温馨港湾。”任海涛说。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颂博 王琳 实习生 徐晓艳
将层高不低于3米设为“标配”
“住房问题既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关系千家万户切身利益。”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推动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党组书记任海涛介绍,我省高度重视“好房子”建设,以让人民群众住上更好的房子为目标,大力推进高品质住宅建设。
“近期,我们依照国家和省发布的有关规范、标准,经过总结提炼、多方论证、系统集成,广泛征求意见,编制形成了《指引》。”任海涛介绍,《指引》包括总则、基本规定等7个部分、共112条,从规划、设计、建造、交付、运维全过程考虑,聚焦安全、舒适、绿色、智慧要求,针对居住区风貌、空间配置、质量控制、适老化服务、智慧化运维等关键要素,提出定性和定量指标,作为我省“好房子”建设的依据和指南,通过系统性的技术规范与政策引导,推动居民住房向更高品质、更可持续的方向迈进。
《指引》注重用细节说话,让每一处空间都承载真实的生活需求,让每一平方米都能物尽其用、物有所值。基于居住舒适度和设计施工工艺考虑,特别是适应国民身高增长的现实需求,我们将住宅全屋层高不低于3米设为“标配”,更高的层高意味着更优的通风、采光与空间感,也为住户提供了房屋装修、智慧家居的拓展空间。
任海涛介绍,在对住宅功能满意度调查中,居民普遍认为厨房空间太小,我们也注意到,在实际使用中,厨房的操作台长度与功能关系最为密切,因此,《指引》规定厨房操作台面长度要大于3米,灶台前要留出至少1米宽的走动空间。
楼板设置不小于10毫米隔声垫
好房子需要好建造、好工艺来实现。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二级巡视员李伟介绍,《指引》以提升住宅质量为核心目标,从结构安全性、耐久性到质量易发问题防治及居住体验等多方面入手,通过设计、施工、查验交付到物业运维,全面提升新建住宅的整体品质。
安全是基础、更是底线。《指引》聚焦结构安全,提高设计标准。建筑结构的设计工作年限按照70—100年进行耐久设计,确保住宅在长期使用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高层住宅建筑外墙优先采用建筑保温与结构一体化或干挂技术,既能提升保温性能,同时减少外墙保温脱落、开裂、渗漏的风险,增强建筑耐久性。建筑结构与建筑设备管线分离,便于后期维护和改造,提升住宅的灵活性和可持续性。
“我们在前期调研过程中了解到,隔音不好是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对此,《指引》要求分户墙采用不小于200毫米厚的混凝土墙、楼板设置厚度不小于10毫米的隔声垫,还要求楼地面与墙面交界处增加竖向隔声垫,有效减少住户之间的噪音困扰。”任海涛说。另外,针对备受关注的防水问题,我省要求涉水房间及屋面应分别对基层、防水层、面层进行三次蓄水试验检测,防水加强层宽度要大于250毫米,最大限度降低漏水、渗水隐患。关于返味、串味、开裂等问题,《指引》也都提出了明确的指标要求,以毫米级精度提升业主的居住体验。
此外《指引》还完善了交付保障,提升交付标准。交付前,严格落实分户验收、“先验收、后交付”制度,建设单位邀请购房人提前查验房屋质量,做到质量隐患问题早发现、早整改。交付时,建设单位应提供商品住宅使用说明书和质量保证书,便于购房者装修时使用。交付后,严格履行保修责任,认真落实延长质量保修期和巡检制度,保障购房者权益。
拓展配建儿童日托中心
一家五口住在一起的淄博市民刘欣雨在采访时表示,自从四年前住进了“好房子”,生活品质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也为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带来了便利。聚焦“一老一小”对“好房子”的需求,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麻鹏飞介绍,《指引》在编制过程中,始终贯彻“全龄友好、人文关怀”的核心理念,针对老年人和儿童两大特殊群体,通过系统性规划与创新设计,全面提升居住安全性与便利性,全链条保障“一老一小”生活品质。
小区全面推行人车分流设计,降低交通安全风险;归家动线引入智慧化管理系统,实现无接触通行。同时,打造连贯的无障碍通道,单元入口采用平坡入户设计,关注防摔、防撞、避免磕碰的细节措施,确保老年人与儿童通行无障碍。
同时,《指引》强调以居民实际需求为核心,构建“基础+特色”复合型配套体系。在基础保障方面,按社区人口密度规划儿童日托中心、健康自检区等刚需设施,满足全龄群体日常需求。在特色功能上,设置共享厨房、工具漂流站、冥想空间等创新场景,通过空间分时复用实现“一室多用”。
麻鹏飞介绍,“我省还倡导景观疗愈与邻里交互空间融合。突破传统绿化单一观赏功能,打造多层级景观体系,增加邻里交流空间。通过提升绿地率、优化植物配置,营造兼具生态性与参与性的宜居环境,助力老年人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此外,我省将全龄友好设计嵌入生活细节。住宅室内强化自然通风与采光,增设隔音降噪措施,提升居住舒适度。卫生间预留适老化改造条件,加装防摔扶手、紧急报警装置;收纳空间系统性优化,兼顾实用性与安全性。弹性空间配置方面,通过设计大空间结构体系,实现弹性利用,有效提高空间利用率,减少建设成本。针对不同阶段使用需求(如家庭结构变化),支持灵活调整室内布局。
“让高品质住宅关注每一户家庭的需求、每一位老人的健康、每一个孩子的欢笑,成为承载幸福生活的温馨港湾。”任海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