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文庙

——济南古城的岁月与风华
《济南古城·概览篇》编著:耿仝出版社:济南出版社
点击查看原图
        古代官方教育机构中,供生员读书的学校是其核心。明清地方府、州、县均设有官学,府一级称“府学”,县一级称“县学”。明清时期,济南城中同时存在济南府学和历城县学两处官学。童生经过考试,准予入学者为生员(即秀才),谓之“进学”,或称入泮、游泮。府学及县学主要是对生员进行课考,学官不事教授,生员也不在学读书,只到学校领取题目,按日期交卷。府学、县学一项非常重要的功能在于主持祭孔,所以文庙是官学中的主要建筑。
  
  文庙,是祭祀孔子的祠庙建筑,在历代王朝更迭中又被称作孔子庙、夫子庙、至圣庙、先师庙、先圣庙、文宣王庙,常附在乡学之内。历史上的孔庙全国有两千多处,根据其性质或类别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孔氏家庙,二是国庙,三是学庙。学庙,也称庙学,是将乡学与祭祀孔子的祠庙相结合的公共教育机构,由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直接管理。济南城中的府学文庙、县学文庙就属于学庙。

  唐贞观元年(627),唐太宗李世民下诏:“天下学皆各立周、孔庙,赠孔子为司寇,谥‘文宣’。”第二年,在房玄龄的建议下,停周公祀,专祀孔子,尊孔子为先圣,以颜回为先师,配享孔庙。唐贞观四年(630)又诏“州县皆特立孔子庙,四时致祭,以左丘明等廿二人从祀”。自此之后,济南有了第一座文庙,但其具体位置早已不可考证。
  
  现存的济南府学文庙位于芙蓉街北头,始建于宋熙宁年间(1068~1077),由当时的郡守李恭主持修建,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这座文庙附在济南府学之内,是古代济南及山东地区重要的祭孔、教学场所,也是文化、教育的中心,有“海岱文枢”“齐鲁文衡”之誉。
  
  金代,济南府学因战争而遭到严重破坏。元代至元年间重新设立济南路庙学,修复了文庙大殿。至正六年(1346),又扩建庙学宫墙。元末,文庙倾圮。
  
  明代是济南府学的集中建设时期,大部分建筑都是这一时期出现的。洪武二年(1369),济南知府崔亮重建文庙。成化十九年(1483)济南知府蔡晟建乡贤祠,增设两庑像龛、乐器,设屏门于戟门外,门之东西建“钟英”“毓秀”二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