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城隍庙
——济南古城的岁月与风华

《济南古城·概览篇》编著:耿仝出版社:济南出版社

城隍神封为都、府、州、县四级,并规定了相应的品级及城隍神像冕服的规制,以示等差,使城隍神以法定形式成为国家正祀的一部分。
府州城市中,城隍庙一般都设置在府或州的治所左近。济南最早的城隍祠庙,很可能是南北朝时期出现的历祠。宋元时期,城隍庙在古城西部,也就是宋、金时期的济南府衙西侧。明洪武二年(1369),山东参政盛原辅、安然来到济南,见城西城隍庙“湫隘颓庳”,神像裸露在外,遂于二月十二日暂“移神像于历山之巅”保存,也就是当时位于今运署街的济南府衙内。10天后,新任知府陈修来济南上任,着手在府治西北方修葺了新的济南府城隍庙,也就是如今我们看到的督城隍庙。次年,庙宇修葺完整,济南府治却搬离了原址。
督城隍庙位于今东华街东端路北,明天顺、嘉靖、天启年间屡有重修,最后一次重修是在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现存建筑多为明末至清代建造,为崇祯年间失火后重修,整体上保持了明代建筑的风格。督城隍庙坐北朝南,规模很大,依次建有影壁、山门、前殿、配殿、戏台、大殿及东西厢房,布局严谨对称。青砖建造的山门是典型的明代三门无梁殿结构,顶覆绿色琉璃瓦,四角探出精雕龙头,气势威严,屋脊为瑞兽、葵花、牡丹等图案的砖雕,匾额上有“督城隍”三个字。
督城隍庙之外,近世济南还有府城隍庙、县城隍庙。一座城市有三座城隍庙,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明代,城隍有都、府、州、县四级,原本无省一级城隍。而济南是一省首府,一座城池同时有省、府、县三级衙门,之上更有德藩王,济南城隍爷的级别就有些尴尬了。明中叶以降,人们特别强调城隍神与地方官的对应关系。根据祀典,明代德王及省城主政官员每年两次祭拜山川坛,山川坛上竖立有三座神位,其中一座上写着“城隍之神”,代表山东境内的所有城隍之神。由德王与巡抚、布政使主持祭拜,而济南府、历城县的主官却没有去山川坛参拜的资格。每到城隍爷的生日,省级官员及济南府的官员还要“屈尊”去往府城隍庙行二跪六叩之礼,历城县的官员却只能每月去行香,不能作为主祭。
府州城市中,城隍庙一般都设置在府或州的治所左近。济南最早的城隍祠庙,很可能是南北朝时期出现的历祠。宋元时期,城隍庙在古城西部,也就是宋、金时期的济南府衙西侧。明洪武二年(1369),山东参政盛原辅、安然来到济南,见城西城隍庙“湫隘颓庳”,神像裸露在外,遂于二月十二日暂“移神像于历山之巅”保存,也就是当时位于今运署街的济南府衙内。10天后,新任知府陈修来济南上任,着手在府治西北方修葺了新的济南府城隍庙,也就是如今我们看到的督城隍庙。次年,庙宇修葺完整,济南府治却搬离了原址。
督城隍庙位于今东华街东端路北,明天顺、嘉靖、天启年间屡有重修,最后一次重修是在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现存建筑多为明末至清代建造,为崇祯年间失火后重修,整体上保持了明代建筑的风格。督城隍庙坐北朝南,规模很大,依次建有影壁、山门、前殿、配殿、戏台、大殿及东西厢房,布局严谨对称。青砖建造的山门是典型的明代三门无梁殿结构,顶覆绿色琉璃瓦,四角探出精雕龙头,气势威严,屋脊为瑞兽、葵花、牡丹等图案的砖雕,匾额上有“督城隍”三个字。
督城隍庙之外,近世济南还有府城隍庙、县城隍庙。一座城市有三座城隍庙,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明代,城隍有都、府、州、县四级,原本无省一级城隍。而济南是一省首府,一座城池同时有省、府、县三级衙门,之上更有德藩王,济南城隍爷的级别就有些尴尬了。明中叶以降,人们特别强调城隍神与地方官的对应关系。根据祀典,明代德王及省城主政官员每年两次祭拜山川坛,山川坛上竖立有三座神位,其中一座上写着“城隍之神”,代表山东境内的所有城隍之神。由德王与巡抚、布政使主持祭拜,而济南府、历城县的主官却没有去山川坛参拜的资格。每到城隍爷的生日,省级官员及济南府的官员还要“屈尊”去往府城隍庙行二跪六叩之礼,历城县的官员却只能每月去行香,不能作为主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