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旋转的舞台,是时间轴也是“万花筒”

《买河村的七月》:一首黄河滩区乡村振兴的诗篇
原创大型话剧《买河村的七月》凭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个性鲜明的各色人物,为观众带来一次难忘的艺术体验 山东省话剧院供图
点击查看原图
        伴随着恢弘壮阔而又古老神秘的祭河舞开场,黄河岸边买河村的故事也拉开了帷幕。4月5日至8日,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山东省话剧院出品的原创大型话剧《买河村的七月》在山东省会大剧院上演,凭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个性鲜明的各色人物,为观众带来了一次难忘的艺术体验,展现了一幅昔日落后滩区实现乡村振兴的画面,喷薄着时代发展的青春力量。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刘庆英 实习生 彭一丹

  “七月”的夏天

  故事发生在夏天的七月,黄河滩区边一个叫“买河村”的村庄。曾经生活处处难的村庄,如今要迁建新居。在一次村民大会上,村中心小学26岁的代校长林七月,意外地被全体村民选举为村搬迁组组长。
  
  一时之间,集体反对搬迁方案的村民,无法再种的菜地,不能再养的猪、牛、鸭,开不下去的小饭馆……一系列的人、事、问题都涌到了还有些稚嫩的林七月面前。
  
  无论是村民大会上的喧闹鼎沸,与邻村交涉问题的情绪,还是“老哥们儿”的闲话家常……旋转舞台上,一幕幕接地气的场景,像极了生活中的乡村模样。而关于买河村的历史变迁与文化传统,也在你一言我一语的交谈中,自然而然地接续起来。
  
  该剧用一段段生动、朴实的片段,串起了买河村在这个夏天所发生的故事。而林七月,这位年轻的搬迁组组长,也在一次次与乡亲的交流碰撞中,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渐渐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为买河村迁建交上了完美答卷,担起了乡村振兴的责任。

  “万花筒”里的买河村
  
  《买河村的七月》,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也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却凭着细小的切口,连通起远古历史,接续起当下未来,宛如一首悠长的诗篇,让人回味无穷。
  
  总导演晓蜚将其形容为“万花筒”。“在体验生活中,我偶然想起小时候看过的‘万花筒’,一转一幅画,千姿百态特别神奇。”在剧中,旋转的舞台既是时间轴,也是晓蜚心中的“万花筒”,他把买河村的故事变成万花筒中的一幅幅画片,诚实真切地表达他们用心过日子,期盼过上好日子的愿望。
  
  因此,在艺术表达上,晓蜚秉持对真实的尊重,拒绝为制造戏剧冲突而编造虚假情节,而是在平静的生活中挖掘丰富的戏剧元素,构建内在的戏剧张力,展现鲜活的人物性格。
  
  在舞台呈现上,《买河村的七月》打破传统话剧舞台多以“大段落幕式”“横向调度”为主的特点,采用全开放、多向调度结合、不切光、无场次的形式,以电影蒙太奇为手段,用主观视角和电影化表达,如同“万花筒”般呈现流畅、灵动的戏剧人物和情节,与观众共同营造真挚共情的假定性空间。

  贯古穿今的“隧道”

  从古至今,中华民族与黄河水旱灾害斗争不断,历经千年却始终难以改变黄河屡治屡决的局面,沿岸百姓也难以实现安稳生活。而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精神价值与文化内涵很难在传统的戏剧表达中完整呈现。
  
  为何过去难以成功,而如今却能行?这一思考成为创作该剧的“源”与“根”。为此,该剧另辟蹊径,从治理黄河的历史中寻找切入点。为增加历史纵深感,剧中创造了村戏“悬鼓调”,通过祭河神的手法植入古代治河故事,搭建起一条贯穿历史的隧道,探索黄河文化与民族文化脉络。在“序”和“结尾”中,远古祭河的场面设计,将黄河与黄河人、现在与远古紧密相连,铿锵有力又略带苍凉的“悬鼓调”唱腔,既致敬了传统戏曲艺术,又体现了黄河人的宽广敦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