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帮助逝者办好最后一场人生大事
人生终点站的“摆渡人”
在大众眼中,殡葬行业似乎总是笼罩着一层神秘面纱。但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人,打破传统的偏见,勇敢踏入这个领域。清明时节,走近他们,聆听这些人生终点站“摆渡人”的故事,感受他们对这份职业的坚守,以及对生命的敬畏与别样诠释。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于娜
女孩也可以干好这一行
清明节前,山东福寿园数字礼厅内,礼仪师李玉祺主持了一场特别的告别仪式。这是济南市第27次生态葬集体安葬仪式,这已经不是李玉祺第一次主持这类活动,但每一次她都感觉内心受到触动。
李玉祺是殡葬专业的毕业生,接触殡葬前,李玉祺觉得“死亡”离自己很遥远。从业过程中,她从中汲取了“好好活着、认真活着”的动力。看到自己接待、策划、主持的一场场告别仪式顺利完成,李玉祺对这个行业终于有了切身感受。
作为礼仪师,经常需要与逝者家属“打交道”,李玉祺以其女生的温柔“让两个世界的人都满意”。
直到上了大学,李玉祺才相信学殡葬专业的女生有很多,有的专业甚至七成都是女生。“我觉得殡葬业只是众多行业中的一个,它是离逝者最近的行业,也是离内心最近的行业,认真对待自己的岗位,女孩也可以干好这一行。”
只有热爱才能坚持去做
今年25岁的韦浩远,是山东福寿园几个年轻员工中的一个。与众不同的是,他从军的经历。原来,在选择殡葬行业前,曾当过两年兵。也正是自己退役军人的身份,让韦浩远工作耐心、充满韧劲,礼仪师一干就是4年。
在韦浩远心中,殡葬行业其实并非很多人想象得那般恐惧和神秘,而是一份“神圣”“有前景”的职业。“我退伍后经过朋友介绍来到了现在的单位,因为不是科班出身,一开始对这个行业并不了解,但真正接触后才发现,这也只是普通行业中的一个。”
工作中,韦浩远凭着认真的态度,迅速掌握了工作要领,随着服务对象的增加,他接触到不同的逝者和家属,也了解了很多令人动容的故事,内心深处不断接受着生命教育的洗礼。“我印象最深的是2023年年中服务的一个19岁的逝者,他也是一名军人,在部队突发疾病去世,对家属的悲痛我也感同身受。”韦浩远说,他与逝者家属详细沟通,精心设计了安葬仪式的环节,“感觉就像送别一位自己的战友一样,我觉得我做了力所能及的事。”
刚入行一年多,韦浩远遇到一对医生逝者,家属希望能设计一个完美的仪式,为老两口辉煌的人生画上圆满的句号。韦浩远与家属反复沟通,了解了很多逝者生前的故事,仪式现场的摆件、主持词等都与医学有关,还邀请了几位逝者生前好友现场发言追悼。“最后仪式圆满完成,家属很满意,后来来祭扫时还特意表达了感谢。”家属的感谢,是对这位年轻礼仪师的肯定,也让韦浩远感受到了自己工作的价值所在。
现在,韦浩远平均每周主持一到两场安葬仪式,至少提前一周,他就要对接,“很多家属很细致,能到陵园来四五次沟通仪式细节。”面对逝者家属的要求,韦浩远尽量满足,对一些需要忌讳的事项,他也会耐心解释。这四年来,韦浩远遇到了很多逝者,他对这些不同身份逝者的不同故事深有感触,在这个过程中,也坚定了自己对这份工作的热爱,“热爱一份工作才能坚持去做”,这名年轻的礼仪师说。
入行近10年,初心依旧
在山东福寿园工作了9年,杨皓博仍然在自己的岗位上乐此不疲。杨皓博毕业于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学的墓园相关专业,妥妥的“科班出身”,他坦言,自己的很多同学毕业后都选择入职殡葬行业,但能坚持下来的并不多,杨皓博觉得,殡葬专业门槛不高,除了学习成绩,内心也是一道坎儿,有敬畏的心,还要克服内心的恐惧。他的同学有些即便是进入这个行业,但后来发现适应不了,也离开了。
“我家里有人从事殡葬行业,从小对这个行业了解得也更多。”身为护士的妻子也不介意他的工作。让杨皓博坚持深耕这个行业,除了亲人的支持,还有服务对象的认可。去年7月,外地来济就医的李先生病危,其家属崔女士对济南的殡葬习俗一无所知,身边又没有亲友,顿时陷入迷茫无助的困境。无奈之下抱着尝试一下的心理,崔女士通过网络查询到山东福寿园,并联系上负责网络客服的企划创新组经理杨皓博。杨皓博以他殡葬科班出身的专业素养为崔女士一家进行了心灵上的抚慰,耐心细致地解答了关于火化、殡仪、墓地选购等所有疑问。细致入微的服务让崔女士一家不再无所适从。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从病危、离世、殡仪,再到选墓、落葬,每个环节杨皓博都给家属以悉心指导和帮助。后期经过团队的努力,李先生得以顺利在山东福寿园安息。
在李先生安葬之后,对于家属后续的咨询与疑问,杨皓博依旧保持着耐心与热情,一一解答,直至客户满意。“客户的认同就是对我们服务的最大奖赏。”杨皓博说。
如今,越来越多年轻人打破禁忌成为“生命摆渡人”,这背后既有就业市场的理性驱动,也有生命教育的不断进步,更有社会观念的逐步开放与良性变革。殡葬行业不仅是一份技术工作,更是一种人性化服务。“我们送别逝者,同时也在疗愈生者。”杨皓博说。当“生命摆渡人”以一场完美的告别表达对生命的赞美时,他们也值得社会给予更热烈更真挚的掌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于娜
女孩也可以干好这一行
清明节前,山东福寿园数字礼厅内,礼仪师李玉祺主持了一场特别的告别仪式。这是济南市第27次生态葬集体安葬仪式,这已经不是李玉祺第一次主持这类活动,但每一次她都感觉内心受到触动。
李玉祺是殡葬专业的毕业生,接触殡葬前,李玉祺觉得“死亡”离自己很遥远。从业过程中,她从中汲取了“好好活着、认真活着”的动力。看到自己接待、策划、主持的一场场告别仪式顺利完成,李玉祺对这个行业终于有了切身感受。
作为礼仪师,经常需要与逝者家属“打交道”,李玉祺以其女生的温柔“让两个世界的人都满意”。
直到上了大学,李玉祺才相信学殡葬专业的女生有很多,有的专业甚至七成都是女生。“我觉得殡葬业只是众多行业中的一个,它是离逝者最近的行业,也是离内心最近的行业,认真对待自己的岗位,女孩也可以干好这一行。”
只有热爱才能坚持去做
今年25岁的韦浩远,是山东福寿园几个年轻员工中的一个。与众不同的是,他从军的经历。原来,在选择殡葬行业前,曾当过两年兵。也正是自己退役军人的身份,让韦浩远工作耐心、充满韧劲,礼仪师一干就是4年。
在韦浩远心中,殡葬行业其实并非很多人想象得那般恐惧和神秘,而是一份“神圣”“有前景”的职业。“我退伍后经过朋友介绍来到了现在的单位,因为不是科班出身,一开始对这个行业并不了解,但真正接触后才发现,这也只是普通行业中的一个。”
工作中,韦浩远凭着认真的态度,迅速掌握了工作要领,随着服务对象的增加,他接触到不同的逝者和家属,也了解了很多令人动容的故事,内心深处不断接受着生命教育的洗礼。“我印象最深的是2023年年中服务的一个19岁的逝者,他也是一名军人,在部队突发疾病去世,对家属的悲痛我也感同身受。”韦浩远说,他与逝者家属详细沟通,精心设计了安葬仪式的环节,“感觉就像送别一位自己的战友一样,我觉得我做了力所能及的事。”
刚入行一年多,韦浩远遇到一对医生逝者,家属希望能设计一个完美的仪式,为老两口辉煌的人生画上圆满的句号。韦浩远与家属反复沟通,了解了很多逝者生前的故事,仪式现场的摆件、主持词等都与医学有关,还邀请了几位逝者生前好友现场发言追悼。“最后仪式圆满完成,家属很满意,后来来祭扫时还特意表达了感谢。”家属的感谢,是对这位年轻礼仪师的肯定,也让韦浩远感受到了自己工作的价值所在。
现在,韦浩远平均每周主持一到两场安葬仪式,至少提前一周,他就要对接,“很多家属很细致,能到陵园来四五次沟通仪式细节。”面对逝者家属的要求,韦浩远尽量满足,对一些需要忌讳的事项,他也会耐心解释。这四年来,韦浩远遇到了很多逝者,他对这些不同身份逝者的不同故事深有感触,在这个过程中,也坚定了自己对这份工作的热爱,“热爱一份工作才能坚持去做”,这名年轻的礼仪师说。
入行近10年,初心依旧
在山东福寿园工作了9年,杨皓博仍然在自己的岗位上乐此不疲。杨皓博毕业于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学的墓园相关专业,妥妥的“科班出身”,他坦言,自己的很多同学毕业后都选择入职殡葬行业,但能坚持下来的并不多,杨皓博觉得,殡葬专业门槛不高,除了学习成绩,内心也是一道坎儿,有敬畏的心,还要克服内心的恐惧。他的同学有些即便是进入这个行业,但后来发现适应不了,也离开了。
“我家里有人从事殡葬行业,从小对这个行业了解得也更多。”身为护士的妻子也不介意他的工作。让杨皓博坚持深耕这个行业,除了亲人的支持,还有服务对象的认可。去年7月,外地来济就医的李先生病危,其家属崔女士对济南的殡葬习俗一无所知,身边又没有亲友,顿时陷入迷茫无助的困境。无奈之下抱着尝试一下的心理,崔女士通过网络查询到山东福寿园,并联系上负责网络客服的企划创新组经理杨皓博。杨皓博以他殡葬科班出身的专业素养为崔女士一家进行了心灵上的抚慰,耐心细致地解答了关于火化、殡仪、墓地选购等所有疑问。细致入微的服务让崔女士一家不再无所适从。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从病危、离世、殡仪,再到选墓、落葬,每个环节杨皓博都给家属以悉心指导和帮助。后期经过团队的努力,李先生得以顺利在山东福寿园安息。
在李先生安葬之后,对于家属后续的咨询与疑问,杨皓博依旧保持着耐心与热情,一一解答,直至客户满意。“客户的认同就是对我们服务的最大奖赏。”杨皓博说。
如今,越来越多年轻人打破禁忌成为“生命摆渡人”,这背后既有就业市场的理性驱动,也有生命教育的不断进步,更有社会观念的逐步开放与良性变革。殡葬行业不仅是一份技术工作,更是一种人性化服务。“我们送别逝者,同时也在疗愈生者。”杨皓博说。当“生命摆渡人”以一场完美的告别表达对生命的赞美时,他们也值得社会给予更热烈更真挚的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