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济南实现遗体、器官(角膜)捐献近3000例

清明节,致敬捐献者
捐献者家属在纪念碑前献鲜花缅怀 记者 于娜 通讯员 杨皓博 摄
点击查看原图
        商报济南消息 4月3日,由山东省红十字会、济南市红十字会主办,山东福寿园承办的“生命·希望——2025年清明节捐献者追思会”在济南市遗体捐献纪念广场庄严举行。相关部门人员、高校医学生、志愿服务团队及捐献者家属代表等600余人参加追思会,共同缅怀以生命馈赠希望的遗体、器官及角膜捐献者。数万名网友通过线上直播同步观礼,以云端之约传递敬意。
  
  追思仪式上,全体人员肃立默哀,手持祈福卡向捐献者致敬。山东省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白同禹,济南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刘勤,福寿园国际集团副总裁范军等共同为纪念碑花篮整理挽联,并带领全体人员三鞠躬。现场,济南护理职业学院师生代表庄严宣誓,承诺以“无语良师”的无私精神为指引,践行救死扶伤的使命。

  “我家两位善良的老人不仅把慈祥的爱留给了自己子孙,也把伟大的爱奉献给了社会,这是中国老人平凡而又伟大的真实写照,我作为子女为有这样的父母而骄傲。”今年68岁的吴晓建是济南市红十字遗体角膜捐献志愿服务队的队长,是捐献者家属,同时他也和自己的姐夫、姐姐陆续登记了遗体捐献志愿书。每年清明节,吴晓建都会和兄妹们到纪念广场缅怀父母。这里的遗体捐献纪念碑记录着他们的父母——全省首对夫妻遗体捐献者吴家骧和李闻诗的名字。“父亲曾说‘宁可让医学生在自己遗体上切千刀万刀,也不愿意让培养出来的医生在病人身上错切一刀’,他们活着不怕手术刀,死后不怕解剖刀,把生命的‘微光’留给社会,把‘善终’带回现实,让生命的馈赠延续永恒!”在追思活动的路上,吴晓建拿起大巴车的扩音器充当解说员,为大家普及捐献知识,分享捐献者和自己父母的捐献故事,“知道自己的归宿在哪里,内心更加坦然。我希望通过努力,让更多人理解和支持遗体捐献,让生命的长度与价值得到更好延续。”
  
  据了解,近年来济南市遗体器官捐献事业持续领跑全省。截至2025年,遗体捐献登记人数达5197人,实现捐献906人;器官捐献见证1359人;角膜捐献登记2890人,实现捐献682人。每一例捐献背后,都是一个关于生命接力的感人故事。捐献者中有逾百岁的老教授,也有定格在花季的年幼孩童,虽然人生轨迹不同,他们却都用最纯粹的方式诠释了生命的厚度。一位捐献者家属哽咽道:“家人的选择是为了让更多人重获新生。看到社会铭记这份大爱,我们深感慰藉。追思是为了更好地延续,一份份大爱也将激励我好好生活,奉献社会。”

  “未来我们将深化与红十字会及医学机构的合作,搭建生命教育与社会关爱的桥梁,让每一份馈赠化作永恒星光。”福寿园国际集团中部区域总经理王晖表示,“山东福寿园将继续凝聚各界力量,守护人间大爱,让希望之光照亮每一寸土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