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吊桥

——济南古城的岁月与风华
《济南古城·概览篇》编著:耿仝出版社:济南出版社
点击查看原图
        北楼居大明湖岸,俯临会波桥,南瞻历山,北望鹊、华二山,故匾额曰“河山一览”。至清朝初年,许多城楼都因战争及自然因素毁坏了,除四座城门上的城楼、箭楼外,大多都未再重建。清代济南府城有东、南、西、北共4座城楼,东、西、南共3座箭楼,以及东南角楼1座,各类城楼总计8座。
  
  明代城墙垛墙上建有垛口3350个。后因垛口较窄,使用火炮不便,随时修并,至清末还有2092个。此外,城墙上还建有铺舍、旗台、敌台等防御设施,以及马道、吊桥等交通设施。
  
  铺舍是古时巡逻军卒驻扎之所,内有卫军直宿,战时也贮藏武器。铺舍建造在旗台上,旗台是向城内凸出的台子,上有旗杆,以便巡城通讯之用,清代时名为“站台”。明代共设有旗台55座,清代没有增设。
  
  敌台又称马面,是依一定距离在城墙外侧建凸出的墩台,因外观狭长如马面而得名,能够自上往下从三面攻击城下的敌人。它一般宽度为12~20米,凸出墙垣外表面8~20米,间距为20~250米(多为70米),即在弓矢投石的有效射程以内。济南府城建成之初并没有敌台,万历二十年(1592),宋应昌巡抚山东时创建敌台13座。崇祯十三年(1640)增置4座,明代城墙共有敌台17座。清初又续建8座,总计25座。
  
  城墙内侧有砖陂城,外观类似向外的马面,只是位置在城内,并向下起坡,起到支护城墙的作用。
  
  上下城墙需经过马道,马道就是一道直通城墙的斜坡,多修建在城门处。明代有马道共8条:南门城门内外各有一条马道,都在城门的东侧;东门也有两条马道,城门内外各一条,都在城门南侧; 西门也有两条马道,城门内外各一条,都在城门南侧;北门内有马道一条,在城门东;崇祯年间,又在城墙西南处增建一条马道。经过历次改建,至清代只有东、西、南、北四门内的4条马道。
  
  东、南、西门外各有吊桥一座,平日放下,战时收起。北门因为是水门,所以没有吊桥。东门、西门外水道较宽,又是行洪水道,故吊桥之外另建有石桥。
  
  城墙外挖有护城河,绕城一周,宽约五丈(约合16.7米),东、南护城河水面较宽,西、北护城河水面较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