絮叨:对虚无的抵抗
◎程名
《絮叨》是一本奇特的书。弁言甫起,作者便将观点说尽,无非是现代人身处一个目的与现实互为前提和反证的“反讽时代”,缺乏价值上的决断性,故而“絮叨”成为唯一清晰的表达。这样开宗明义的程度,几乎不像任何文学评论或学术随笔,而近似宗教性的断言:世界当然如此,本来如此。然而它又直白地告诉你无可逃脱,无法拯救,充满了反宗教的气质。
于是这部书,恰如它所言说的那样,失去了价值决断力,因而无法行动,不能抒情,只剩一堆声音及其表意符号进行同义反复——这是文字的处境,也是作者——也是他所谓“反讽主体”的处境。他和他书写的内容,就像庄子和他梦中的蝴蝶,相互追逐,彼此照应,然而却提出了一个存在性的命题,究竟谁是谁的梦呢?
在敬文东的“絮叨”中,他将这个命题转化为文学与现实的讨论。“文学是现实的照相”被看作文学最没有尊严的定义,而到了反讽时代,文学具备了再造现实的能力,或者说,文学凭借语言塑造了一种自说自话的现实,并诞育自己的受众。
从这个意义上说,敬文东不得不把自己文学批评的基础从文艺理论转向媒介理论,这似乎意味着另一层面的现实:文学既有的语言体系已经无法再阐明自身,只能被迫将自己交付于更加庞杂的语言系统——“现代主义文学的体裁已经不再单纯”,许多跨文体的表达出现了。这样急切的陈述,对于已进入“废墟时间”的语言的谙熟,反而坐实了其作为媒介的功能——那种抒情的,作为行动和表达内容的文学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言说的方式和姿态,现代主义文学的洋葱皮里面,包裹的只有一团虚无。
“虚无不同于‘空’和‘无’,它的真正含义是无意义”。失去了价值靠山,意义的丧失也就成为必然,无意义变成时代的气息,承载着“幻变的、飞逝的经验”——因为下一秒的到来就将使之消弭,反讽主体一旦试图抓住它们,就只能不停啰嗦着那种即时、细微的感受,这正是“没完没了”“同义反复”絮叨式语言,这就是现代文学,也是这部文学评论的面貌。
正因如此,开头揭示论点也彰显出特定时代的孤勇气质——既然结论已知,那么引领阅读者去探索结论的传统论证就导向了无意义,这使之筛选出一些真的读者,那些“由絮叨发明出来的受众”。他们渴望那些真切而细微的讲述,能够说清时代中那种悖谬的感受。而大部分时候,这种感受是嘶哑的。正像其中大部分的论证手法,抛出观点,援引古今中外的语言精华,最后再以一句方言佐证——如此繁复的语言同类项,几乎像是微妙的挑衅,絮叨以一种无限趋近无意义的方式来讲述无意义,最终也消解了它。
金庸在《射雕英雄传》中写到老顽童被困桃花岛后,在穷极无聊之下,从“自己和自己比试”出发,创造了双手左右互搏术。这套武功并非为了对敌,而是源于自我的审视与对抗,因而它代表了一种新的修为境界。无意义(虚无)不再被视作无意义,或被视作对文学性的羞辱,在这一视野中,文学创造性可以从无意义中产生,是“单子式个体”困于自己的桃花孤岛,失去与世界和他人对话的可能性之后,将自身当作唯一的素材和道路,走向更为纯粹的表达。由此,文学及其评论,将絮叨作为清晰的呼喊,划破虚无的长夜,回归到心思澄明,重新回归到文学与自身一体的世界。
《絮叨》,敬文东/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絮叨》是一本奇特的书。弁言甫起,作者便将观点说尽,无非是现代人身处一个目的与现实互为前提和反证的“反讽时代”,缺乏价值上的决断性,故而“絮叨”成为唯一清晰的表达。这样开宗明义的程度,几乎不像任何文学评论或学术随笔,而近似宗教性的断言:世界当然如此,本来如此。然而它又直白地告诉你无可逃脱,无法拯救,充满了反宗教的气质。
于是这部书,恰如它所言说的那样,失去了价值决断力,因而无法行动,不能抒情,只剩一堆声音及其表意符号进行同义反复——这是文字的处境,也是作者——也是他所谓“反讽主体”的处境。他和他书写的内容,就像庄子和他梦中的蝴蝶,相互追逐,彼此照应,然而却提出了一个存在性的命题,究竟谁是谁的梦呢?
在敬文东的“絮叨”中,他将这个命题转化为文学与现实的讨论。“文学是现实的照相”被看作文学最没有尊严的定义,而到了反讽时代,文学具备了再造现实的能力,或者说,文学凭借语言塑造了一种自说自话的现实,并诞育自己的受众。
从这个意义上说,敬文东不得不把自己文学批评的基础从文艺理论转向媒介理论,这似乎意味着另一层面的现实:文学既有的语言体系已经无法再阐明自身,只能被迫将自己交付于更加庞杂的语言系统——“现代主义文学的体裁已经不再单纯”,许多跨文体的表达出现了。这样急切的陈述,对于已进入“废墟时间”的语言的谙熟,反而坐实了其作为媒介的功能——那种抒情的,作为行动和表达内容的文学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言说的方式和姿态,现代主义文学的洋葱皮里面,包裹的只有一团虚无。
“虚无不同于‘空’和‘无’,它的真正含义是无意义”。失去了价值靠山,意义的丧失也就成为必然,无意义变成时代的气息,承载着“幻变的、飞逝的经验”——因为下一秒的到来就将使之消弭,反讽主体一旦试图抓住它们,就只能不停啰嗦着那种即时、细微的感受,这正是“没完没了”“同义反复”絮叨式语言,这就是现代文学,也是这部文学评论的面貌。
正因如此,开头揭示论点也彰显出特定时代的孤勇气质——既然结论已知,那么引领阅读者去探索结论的传统论证就导向了无意义,这使之筛选出一些真的读者,那些“由絮叨发明出来的受众”。他们渴望那些真切而细微的讲述,能够说清时代中那种悖谬的感受。而大部分时候,这种感受是嘶哑的。正像其中大部分的论证手法,抛出观点,援引古今中外的语言精华,最后再以一句方言佐证——如此繁复的语言同类项,几乎像是微妙的挑衅,絮叨以一种无限趋近无意义的方式来讲述无意义,最终也消解了它。
金庸在《射雕英雄传》中写到老顽童被困桃花岛后,在穷极无聊之下,从“自己和自己比试”出发,创造了双手左右互搏术。这套武功并非为了对敌,而是源于自我的审视与对抗,因而它代表了一种新的修为境界。无意义(虚无)不再被视作无意义,或被视作对文学性的羞辱,在这一视野中,文学创造性可以从无意义中产生,是“单子式个体”困于自己的桃花孤岛,失去与世界和他人对话的可能性之后,将自身当作唯一的素材和道路,走向更为纯粹的表达。由此,文学及其评论,将絮叨作为清晰的呼喊,划破虚无的长夜,回归到心思澄明,重新回归到文学与自身一体的世界。
《絮叨》,敬文东/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