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煤子
——一个更真实的武侠世界

《细读金庸:一部严肃的古代社会史》作者:吴钩

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也记录了南宋人使用“发烛”的情况:“杭人削松木为小片,其薄如纸,熔硫黄涂木片顶分许,名曰‘发烛’,又曰‘焠儿’,盖以发火及代灯烛用也。”南宋杭州市民将松木削成小片,薄如纸,又将硫黄熔化,涂于木片顶端,用来发火点灯,名字叫“发烛”或“焠儿”。有人考据说,“焠儿”就是“燧儿”,含有“燧木取火”之意,且《南村辍耕录》明言“焠儿”可以“发火及代灯烛用”,因此,这时候的“发烛”是能够通过摩擦起火的。如果真是这样,那南宋人使用的“发烛”就跟后来的洋火柴没什么区别了。不过我们还找不到足够的史料证据来支持这一猜测。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至迟在北宋时,“发烛”已经是市场上可以买到的日用小商品了,从《清异录》的记载“今遂有货者”便可以看出来。《武林旧事》“小经纪”条收录的南宋杭州小商品中,也有“发烛”:“……猫窝、猫鱼、卖猫儿、改猫犬、鸡食、鱼食、虫蚁食、诸般虫蚁、鱼儿活、虼蚪儿、促织儿、小螃蟹、虫蚁笼、促织盆、麻花子、荷叶、灯草、发烛……”
到了清代时,又出现了一种叫作“火煤子”的点火器具,从史料的记载看,这种“火煤子”跟宋朝人的“发烛”差不多,使用时需要在火源点火。我们看晚清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提到的“火煤子”:“(账房师爷)拿簿子往桌上一推,取了一根火煤子,就灯上点着了火,两只手捧着了水烟袋,坐在那里呼噜呼噜吃个不了。”
但此时已有一种不用点火的“火煤子”,又叫作“火煤筒”“火纸筒”,一般用竹筒或金属筒制成,里面填充有燃烧着的火绒,平时圆筒有盖子盖着,使火绒因为缺氧而处于半燃烧状态,使用时拧开盖子,用口一吹,或者用力一晃,火种便复燃。我们从清代的一些小说、笔记中都可以看到这种“火煤筒”。来看三个例子:
《七真因果传》:
王玉阳见房门半掩,用手推开,果见长生子陪着一个绝色的妓女坐在床边打瞌睡,玉阳一见忍不住笑,桌子上有个火煤筒,拿过手来,轻轻将火敲燃,向着长生子脸上一吹,煤火乱飞,扑在那姐儿面上,烧着细皮嫩肉,猛然惊醒。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至迟在北宋时,“发烛”已经是市场上可以买到的日用小商品了,从《清异录》的记载“今遂有货者”便可以看出来。《武林旧事》“小经纪”条收录的南宋杭州小商品中,也有“发烛”:“……猫窝、猫鱼、卖猫儿、改猫犬、鸡食、鱼食、虫蚁食、诸般虫蚁、鱼儿活、虼蚪儿、促织儿、小螃蟹、虫蚁笼、促织盆、麻花子、荷叶、灯草、发烛……”
到了清代时,又出现了一种叫作“火煤子”的点火器具,从史料的记载看,这种“火煤子”跟宋朝人的“发烛”差不多,使用时需要在火源点火。我们看晚清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提到的“火煤子”:“(账房师爷)拿簿子往桌上一推,取了一根火煤子,就灯上点着了火,两只手捧着了水烟袋,坐在那里呼噜呼噜吃个不了。”
但此时已有一种不用点火的“火煤子”,又叫作“火煤筒”“火纸筒”,一般用竹筒或金属筒制成,里面填充有燃烧着的火绒,平时圆筒有盖子盖着,使火绒因为缺氧而处于半燃烧状态,使用时拧开盖子,用口一吹,或者用力一晃,火种便复燃。我们从清代的一些小说、笔记中都可以看到这种“火煤筒”。来看三个例子:
《七真因果传》:
王玉阳见房门半掩,用手推开,果见长生子陪着一个绝色的妓女坐在床边打瞌睡,玉阳一见忍不住笑,桌子上有个火煤筒,拿过手来,轻轻将火敲燃,向着长生子脸上一吹,煤火乱飞,扑在那姐儿面上,烧着细皮嫩肉,猛然惊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