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听草木叶脉中的大河回响
《黄河口草语》出版


商报消息 “我甫一降临,就陷入了野草温情的重围之中”,草木所载是人情,是无法抗拒的家乡,也是无法剪断的乡愁。近日,作家郭立泉的新作《黄河口草语》由山东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以“沿着草木的叶脉回乡”为主题,作者为70余种黄河口野草、野菜一一立传。文中除了描述植物的形、色,介绍本草内涵,还记录了黄河口当地的俗称、童谣,地域色彩浓郁,由此,作者用潜藏在草木中的愁思完成了一次精神返乡。
这部以黄河口野草为载体的散文集,既是一部草木博物志,更是一部流淌着文化基因的乡土史诗。书中每一株不起眼的野草,都在作者的笔下化作承载记忆的琥珀。记者了解到,本作从众多植物出发,以超乎植物学家的人文眼光重新审视何为植物,不光向读者展现了庞大和易被忽视的植物世界,同时由植物展开描述了黄河口当地的民俗、歌谣等,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令人仿佛置身于黄河口野草的温情重围,回到黄河儿女共有的追忆家园。
何为草语?对书中的“灯笼草”来说,它“是大地上模糊的灯盏,照亮我漫漶的归乡路”,是“泪光朦胧中,弥漫起灯笼草里的烟愁”和“隐约传来小芹幽幽的歌声”,灯笼草至此不再只是洛神珠、酸浆、马虎铃铛,同样是幽幽的乡情,是记忆里抓得住,但再也无法落脚之处;而“篷子草”,也不再仅是“菊科飞蓬属植物”,更像是“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故乡”。虎尾草、麦子、菟丝子……在每一次动情的书写中,郭立泉与草木命运合一,草木中显现出的不仅是童年故乡,也是如今的自己。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作者郭立泉曾获第二届全国网络文学大奖赛散文奖、山东文学年度散文奖,主编和出版众多诗歌集。他的语言真挚而温暖,拥有极强的情感穿透力,在早前的《黄河口的庄稼》中,他便开始用一个个故事串联起黄河口的历史与当下,而《黄河口草语》则是用对草木的眼光重走时间,每一步都有中华文化的承载,是私人的往事记忆。可以说,这部作品以全新的视角和新意,用动态的时间步伐,写草木之静态景象,并怀家乡之追忆,为草木赋予了多重层次的意味。
用文字裹着泥土气息,在每个未抛光的句子中都跳动着庄稼人的心跳。这部以草木为锚点的作品,既是对消逝农耕文明的深情回望,亦是为漂浮的现代灵魂提供的文化锚地。翻开这本“会呼吸的草木志”,读者将在蒺藜刺痛的乡愁里,在苘麻纤维编织的记忆网中,触摸到中华文明最原始的生命脉动,回到那个回不去的故乡。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于洋 实习生 张渊栋
这部以黄河口野草为载体的散文集,既是一部草木博物志,更是一部流淌着文化基因的乡土史诗。书中每一株不起眼的野草,都在作者的笔下化作承载记忆的琥珀。记者了解到,本作从众多植物出发,以超乎植物学家的人文眼光重新审视何为植物,不光向读者展现了庞大和易被忽视的植物世界,同时由植物展开描述了黄河口当地的民俗、歌谣等,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令人仿佛置身于黄河口野草的温情重围,回到黄河儿女共有的追忆家园。
何为草语?对书中的“灯笼草”来说,它“是大地上模糊的灯盏,照亮我漫漶的归乡路”,是“泪光朦胧中,弥漫起灯笼草里的烟愁”和“隐约传来小芹幽幽的歌声”,灯笼草至此不再只是洛神珠、酸浆、马虎铃铛,同样是幽幽的乡情,是记忆里抓得住,但再也无法落脚之处;而“篷子草”,也不再仅是“菊科飞蓬属植物”,更像是“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故乡”。虎尾草、麦子、菟丝子……在每一次动情的书写中,郭立泉与草木命运合一,草木中显现出的不仅是童年故乡,也是如今的自己。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作者郭立泉曾获第二届全国网络文学大奖赛散文奖、山东文学年度散文奖,主编和出版众多诗歌集。他的语言真挚而温暖,拥有极强的情感穿透力,在早前的《黄河口的庄稼》中,他便开始用一个个故事串联起黄河口的历史与当下,而《黄河口草语》则是用对草木的眼光重走时间,每一步都有中华文化的承载,是私人的往事记忆。可以说,这部作品以全新的视角和新意,用动态的时间步伐,写草木之静态景象,并怀家乡之追忆,为草木赋予了多重层次的意味。
用文字裹着泥土气息,在每个未抛光的句子中都跳动着庄稼人的心跳。这部以草木为锚点的作品,既是对消逝农耕文明的深情回望,亦是为漂浮的现代灵魂提供的文化锚地。翻开这本“会呼吸的草木志”,读者将在蒺藜刺痛的乡愁里,在苘麻纤维编织的记忆网中,触摸到中华文明最原始的生命脉动,回到那个回不去的故乡。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于洋 实习生 张渊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