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村BA”请外援?“村”味何在

        新闻源
  
   “村BA”等村字头文体活动,近年来受到民众广泛喜爱,但火热出圈的同时也出现新问题。据报道,宁夏固原市原州区三营镇村民反映,去年在银川举行的一次篮球“村BA”比赛中,部分参赛球员的农民身份有猫儿腻。“有的球队为了赢球,让不符合资格的球员参赛。宁夏农民篮球圈的人都知道,这些球员是所属球队的得分关键。”

  媒体圈  

  北京晚报

  即便是“村BA”,赛事规则纪律、球员参赛资质同样也是赛事有序运行的基础。不能让村字头比赛变味,就要坚决对“外援”亮红牌。“村BA”火了之后,“一些球队过于看重面子、名次,邀请不符合户籍、职业等要求的球员参赛,甚至花钱、托关系迁户口”,对这种不惜造假要成绩的现象,要有一个查一个。当然,还有一些农民的身份在城镇化进程之中,认定上存在模糊与滞后。所以不妨依据现实情况,适当调整优化赛事规则细则。近日,宁夏回族自治区体育局专门印发通知,加强和规范“村BA”赛事活动,是亡羊补牢,也有利于“村BA”长远发展。

  “村BA”有“村”味,乡邻乡亲才能开心和美,基层群众赛事才有坚实的基础和长远的活力。

  成都商报

  扎根于乡村社会的群众性,是“村BA”的灵魂。贵州“村BA”的激情和能量,根植于乡土中国熟人社会。因为与队友的相熟相亲,对村寨、故乡的强烈归属,两支队伍对抗时,才会因高于利益的荣誉感而爆发出直指人心的能量。“村BA”当年能够出圈,在于其野生的纯粹,自发的激情,是体育最初的美好模样。这份美好,不会因不够专业而相形见绌。
  
  正如木心评价《红楼梦》中的诗词:它们如水草,取出水,即不好;放在水中,好看。“村BA”也一样,要放在乡村这样的水中,才是自然而有生命力的,如若脱离了水,或者把水污染了,草也就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