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东坡肉

——一个更真实的武侠世界
《细读金庸:一部严肃的古代社会史》作者:吴钩
点击查看原图
        我们发现,金庸笔下的大侠们到酒店打尖,点菜时几乎都不点猪肉菜肴。不妨想象一下,如果行走江湖的侠客对店小二说:“快切一斤猪肉来。”是不是显得很俗气,显不出江湖好汉的豪气?

  《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的时代背景均是宋代。那么,宋朝的江湖好汉爱吃羊肉、牛肉,打尖从不点猪肉,是不是说明在宋人的饮食习惯中猪肉很不受待见呢?之所以提出这一设问,是因为网上有一种流布颇广的说法,认为宋朝人不喜欢吃猪肉,而喜欢吃羊肉。该说法的依据是宋人笔记记录的一首苏轼的诗《猪肉颂》:“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据说苏轼因此发明了红烧肉,人称“东坡肉”。

  《猪肉颂》是否为苏轼所作,其实是有争议的。不过在北宋中期,黄州人确实不太吃猪肉,因为苏轼在《答秦太虚书》中提到黄州的肉类消费:“羊肉如北方,猪、牛、獐、鹿如土,鱼、蟹不论钱。”但以黄州一地的饮食习惯,能否得出“宋人不喜欢吃猪肉”的判断?显然是不能的。
  
  如果仅仅是网文这么写也就罢了,学者中也有持类似看法者,这就值得探究一番了,比如日本明治大学教授张竞先生在《餐桌上的中国史》一书中便辟出一节,专门讨论宋朝时“猪肉为何被打入冷宫”。张竞先生判断猪肉被宋人打入冷宫的依据有二:其一,从苏轼《猪肉颂》一诗“可知宋代的猪肉价格很便宜,人们不太喜欢吃”;其二,《东京梦华录》“饮食果子”条收录的餐馆菜肴中,“没有一种是用牛肉或猪肉做的菜,而羊肉做的菜有8种,鸭肉、兔肉做的菜各有3种,鸡肉、鹅肉做的菜各有2种”,同书“州桥夜市”条记录的夜市菜肴中,用猪肉作为食材的只有“旋炙猪皮肉”一种。
  
  事实是不是如此呢?
  
  我们先来看《东京梦华录》“饮食果子”条所记载的餐馆菜肴:“二色腰子”就是用鲜猪腰、鲜鸡腰做的名菜;“肉醋托胎衬肠”是猪肠灌肉;“猪羊荷包”则是用猪肉或羊肉做馅的包子。“州桥夜市”条收录的夜市菜肴除了“旋炙猪皮肉”,还有“猪脏”,即我们今天所说的“猪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