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免责声明”不免责

        新闻源
  
  据报道,在临期食品凭借“量大管饱还便宜”的特点刮起一阵流行风后,一些过期食品也在电商平台和二手交易平台堂而皇之地售卖起来。一些商家明知自己售卖的是过期食品,却试图在详情页通过文字声明免责或者模糊概念诱人下单。

  媒体圈  
  
  封面新闻

  做这门特殊生意的卖家很多都注明,“本品因到期只能用于宠物饲养,品相好不变质,售出后不调不换。”此类声明,有两层意思,一是“信息告知”,二是“风险提示”。这看似是“诚信经营”的范儿,可若是置于“销售过期食品”的大框架下审视,就显得有些鸡贼而又多余了。所谓免责声明,在此类场景下也是一种格式条款,若是其约定的内容本身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那么当然就是无效的。
  
  一个基本的常识是,过期食品是不能作为商品在市场上继续流通的,而只能作为垃圾销毁或者深加工为饲料、肥料来循环利用。这从根本上决定,其不能和临期食品一样,被开发成新的“特卖赛道”。重申法律、厘清概念,平台对于那些“直言不讳”卖过期食品的卖家,也该果断出手了。

  北京青年报

  监管部门应联合相关食品行业协会进一步健全对过期食品的管控监督机制,确保过期食品进入无害处理渠道,去向透明,有登记,可追溯,与前端销售环节相衔接,形成销售链闭环。
  
  过期食品是违法食品,也是有害食品或高风险食品。对此,消费者须有清醒的认知,摒弃侥幸心理和贪便宜心理,自觉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