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规范研学游,正当时

        新闻源

  近日,《北京市旅行社组织或承办未成年人研学旅游服务规范(3.0版)》发布,其中明确规定,严禁打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名校的旗号收客,应从有关高校为中小学校提供的正规团队渠道办理预约申请。寒假临近,又一轮研学游高峰将至,这一新规正当其时。

  媒体圈 
   
  北京晚报

  近年来,打着清北旗号的研学游乱象频出。据报道,有的旅行社推出4980元“清北研学夏令营”,实际上只在学校门口拍拍照;有的口口声声清华大学一日游,却把孩子带到与清华一墙之隔的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有的宣传说是“游览清华北大校园”,实际行程却把清北游学点位取消了……钱花了,孩子们连清华北大的样子都没见到。
  
  之所以出现种种货不对板,是因为旅行社要么没有预约进不去清华北大,要么只是忽悠,不过把孩子带到清华家属区。所谓的清北一日游、深度游、研学营,既无深度,也无研学。部分旅行社看准了家长和孩子对清北的期待,把这两所高校的名头当成营销的噱头,为的就是让家长交钱。

  新京报

  名校固然是重要的目的地,但不是唯一的目的地,更不是制造教育焦虑的噱头。没有必要只盯着几所知名高校,完全可以打开视野,把活动做得更扎实、更具沉浸感。比如,可以与有意愿的高校深度合作,开拓更符合青少年接受心理的线路和项目等。
  
  说到底,研学旅行,关键是要“游有所研”“旅有所学”。与其拿着清华北大做幌子,还不如认认真真做点事,让每一次研学旅行都名实相符,让每一次出行都收获满满,这才是符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社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