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公厕数量不宜“男女平等”

        新闻源
  
  外出如厕时,为何总是女厕门口大排长龙、男厕畅通无阻?近日,新华社“焦点”栏目记者走访了多地景区、商场、机场、火车站等公共场所,发现女厕排队现象普遍存在。尤其是在节假日,排队等候时间长依然是女性如厕的一大痛点。

  媒体圈  

  中青评论

  未来,相关部门在进行公厕设计时,应超越固化思维,更多基于现实需求进行规划,使男女厕位设置更加科学、合理。特别是在商场、景区等不同公共场所,人流性别比例可能会存在一定差异,经营者不妨通过开展用户调研、预留可变式厕位等方式进行灵活调整,尽量避免一边大排长龙、一边空位富余的尴尬情况。
  
  有人说“厕所是社会文明的尺度”,这也折射着城市治理的精细化程度。女厕门前大排长龙的情况不该被忽略,下决心解决结构性失衡的问题,切实保障不同群体的正常如厕权,是人性化公共服务的题中应有之义。

  红网

  提升公共厕所女性体验,是复杂系统工程,需各方合力“添柴加薪”。政府当扛起主导大旗,强化标准落实监管,把厕位比例要求从“软指标”变成“硬杠杠”,加大资金扶持,为公厕革新“输血供氧”;企业可参与公厕改造项目,赢口碑、担责任;媒体发挥宣传优势,曝光“如厕难”痛点、展示优秀范例,让“女性友好公厕”理念深入人心。
  
  公厕虽小,却盛满民生温度、映照城市文明。尊重女性如厕需求,是对“以人为本”理念笃行,是在细微处“绣花”功夫的展现。当公厕处处为女性贴心考量,城市方能以更包容、温情姿态,拥抱每位居民与访客,于点滴间积攒文明厚度,绘就和谐宜居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