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第三方测评,应经得起“测评”

        测评的信誉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放水”,值得吗?作为消费者组织的中消协发出消费提示,既是对消费者的善意提醒,也是在表达对第三方测评从业者的期待——测评就是测评,广告就是广告,不能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而要达成这个目标,需要我们共同发力,提高门槛、加强监管,给“第三方平台”套上枷锁,才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可靠的公共服务。

  一年一度的“双11”网购促销已拉开序幕,中国消费者协会近日发布消费提示,提醒消费者理性看待商品测评类营销信息,切勿迷信“种草”流量,并敦促第三方测评营销主体应恪守公平诚信原则。

  说起“第三方测评”,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从消费点评软件的评分,到社交平台的“种草文”,再到视频博主的“专业测评”……买东西前看测评如今已成为许多消费者的日常习惯,一大批以“测评”“评测”为名的网络账号也随之走俏。

  不过从实践来看,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所谓的“第三方测评”逐渐“跑偏”:有博主标榜“分享种草”,实则与商家合作“拿提成”;有博主看似“拔草避雷”,实则“捧一踩一”,充当网络水军的角色,变相攻击抹黑竞品;还有不同平台的博主对同一款商品可能有不同评价甚至是截然相反的结论……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也对市场秩序造成了破坏。

  进一步分析,某些第三方测评罔顾事实、睁眼说瞎话,侵犯了其他同类商品的合法权益,扰乱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日前披露了一起测评公司“捧一踩一”的典型案例,最终裁定其存在虚假宣传,引发广泛关注。

  从案情经过来看,苏州一家电子商务公司在没有科学依据的前提下,随意对其生产、销售的防晒衣的“防晒力”进行对比,并在社交媒体上发布题为“看成分(科学)选漂亮的防晒服!超简单巨实用!”的测评文章,标注了不同品牌的8款防晒服,并描述一品牌防晒衣“面料厚实、发货较慢”,而另一品牌则“冰感十足、防晒强”,引导消费者倾向于选择其品牌。

  尽管违法情节尚不严重,但测评文章使用的相关数据缺乏科学性和可靠性,片面披露信息误导消费者,因而被认定为虚假宣传。这一判决具有典型意义,警示“第三方测评”商家在进行产品测评时,要遵循公平、公正、诚信的宗旨和内核,遵守商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如实、客观推销商品,切勿走上不正当竞争的“歧路”,避免“赔了夫人又折兵”。

  测评的信誉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放水”,值得吗?作为消费者组织的中消协发出消费提示,既是对消费者的善意提醒,也是在表达对第三方测评从业者的期待——测评就是测评,广告就是广告,不能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而要达成这个目标,需要我们共同发力,提高门槛、加强监管,给“第三方平台”套上枷锁,才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可靠的公共服务。

  客观真实是第三方测评的“生命线”,亦是市场竞争的底线红线。消费者信任是测评的核心竞争力,专业公正是测评发展的“压舱石”,这样的观点应当成为行业的共识。如此,第三方测评才能真正经得起“测评”。当然,测评博主也好,测评机构也罢,想在“第三方”和“商业化”之间找到平衡点,还需要做更多探索才行。

  ◎赵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