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打造“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

最新规划出炉,擦亮济南“文化名片”
        近年来,逛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逐渐成为一种新风尚,它们由政府部门出资修建,不仅为群众提供了免费的文化学习平台,还为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了重要阵地。8月29日上午,济南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近期出台的《济南市公共文化设施专项规划(2023—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相关情况。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从会上获悉,《规划》明确了济南市“两轴三带、四核一副、多点”的总体布局,并结合15分钟生活圈建设,配置街镇级、社区(村)级公共文化设施,大力营造“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

  2035年建成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

  公共文化设施是城市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构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核心基础,是指用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建筑物、场地和设备,主要包括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体育场馆、工人文化宫等。
  
  发布会上,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马利介绍,目前,济南市有市县级公共图书馆13家、文化馆13家,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61家,实现了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00%全覆盖,已建成泉城书房53家、泉城文化驿站70家,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已成为济南新的“文化名片”,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为市民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公共文化服务。马利介绍,为进一步优化全市公共文化设施布局,近日,济南市政府正式批复同意了《规划》。这是济南新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首个获批实施的公共服务设施类专项规划。

  《规划》共分10个章节,为济南公共文化设施规划建设与保护利用提供了明确指引,同时阐明了近期建设思路与相关保障措施。《规划》聚焦三个原则,旨在塑造城市文化地标,构建普惠共享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保护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打造具有济南特色的文化场所;鼓励设施复合建设,提高文化设施的建设落地性和实施性。《规划》提出,将济南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区域文化中心和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至2035年,人均公共文化设施用地面积达到0.5平方米以上,全面建成“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

  “两轴三带、四核一副、多点”

  马利介绍,《规划》构建了以城市中心为主体、区县级中心为骨干、街镇和邻里中心为基础的多层次、网络型城市公共文化中心体系,明确了济南市“两轴三带、四核一副、多点”的总体布局。其中,“两轴”是指泉城历史文化轴和城市现代文化展示轴。“三带”是指黄河生态文化带、齐长城历史文化带和胶济铁路文化带。“四核一副”是指老城历史文化核心、西客站西部文化核心、CBD东部文化核心、大桥组团北部文化核心等四个文化主核心,以及莱芜文化副中心。“多点”是指商河、济阳、长清、平阴、章丘、钢城等区县文化中心。
  
  另外,《规划》细化了省市、区县、街镇、社区(村)公共文化设施分类布局。其中,结合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街镇级公共文化设施,每3万—8万人规划1处街镇级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含文化站),不足3万人的街镇,至少配置一处;有条件的街镇结合自身特色,规划街镇文化展示馆、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并可增加公共旅游服务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