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返还原物困难重重 法官牵线“变废为宝”

        商报济南消息 打赢了官司,能够拿回属于自己公司的机器设备,但拆卸完后只能得到废铁一堆,这是一起“进退两难”的返还原物纠纷。近日,平阴法院执行局法官在执行过程中,巧妙地为申请人和厂区新入驻企业牵线搭桥,将返还原物纠纷转化为一起新的买卖关系,也使得本应切割拆卸成一堆废铁的机器设备重新发挥它的价值。
  
  某商贸公司与某铸造公司原为合作关系,因生产需要,该商贸公司购买一批机器设备在某铸造公司厂区内生产。后双方合作关系解除,法院判决某铸造公司返还某商贸公司出资购买的设备6件。法院判决生效后,某铸造公司未主动返还,某商贸公司便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执行法官曹文举团队拿到卷宗后,对案件进行了细致的研判。涉案设备存放的厂区为某村委会资产(土地及厂房),至起诉之日,某商贸公司与某铸造公司均已不在厂区内经营,大门钥匙在村委会掌握中,案件的顺利执行肯定离不开村委会的大力支持。执行法官曹文举与村委会联系后,村委会表示全力配合法院的工作,并组织双方当事人在村委会进行了初次会谈,因双方矛盾较大,会谈不欢而散。在勘察现场,执行干警发现6件设备均为大型设备,或固定在水泥地内,或安装在梁上,即使使用切割机,拆卸难度也极大。申请人也表示,一旦拆卸走,也只能卖废铁,但为了及时止损,也不得不这样做。
  
  既然该案已不存在主动返还的可能性,曹文举团队便开始研究在法院主持下强制返还的执行方案。在最后一次现场调查时,曹文举发现厂区正在搬入一家新的企业,还是一家机械加工企业,一个念头瞬间在曹文举脑海中闪现,他快步走近这家企业工作人员问道:“这些机器设备,你们企业能否用得上?”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曹文举便立即要来了新企业老板的电话,询问其有无接手这些设备的想法,企业老板表示,部分设备确实用得上,但只想租赁。随后,在执行干警和村委会的组织和帮助下,某商贸公司与新企业又进行了多轮磋商,最终,两家企业就其中4件设备的转让事宜达成一致意见,剩余2件设备在执行干警的主持下进行了拆卸并返还申请执行人。该案的圆满执结,不仅减少了新企业再次安装设备带来的麻烦,实现了申请执行人的利益最大化,而且还大大降低了案件的执行难度,让原本要“变废”的机器设备重新为“宝”,发挥了它们真正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