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女子请人做“法事”拆婚不成起诉退款

        商报济南消息 程某(女)因在工作、生活中受挫,情绪压抑无法排解,于2021年2月通过网络平台广告与心理咨询师牛某取得联系,牛某通过网络方式为其开设心理疏导课程,程某上过几节课程后,感觉收获很多,对牛某称赞有加,并多次委托牛某代购手镯、香薰、饰品等。2021年下半年,程某单恋其朋友宋某,但宋某已婚且与配偶感情稳定,程某因此郁结于心,便向牛某询问能否做一场“法事”拆散宋某与其配偶的婚姻。

  程某通过微信转账方式支付牛某1000元,备注定金,通过支付宝转账、收款码收款方式向牛某转账8000元,备注“拆婚法事尾款”。牛某收款后,多次向程某发送相应视频,印证事情进展。2022年,程某因长期未发现宋某婚姻异常,感觉牛某对自己存在欺骗,向济南市历城法院提起诉讼,认为双方间的合同无效,要求牛某返还所有款项。

  庭审中,牛某称,其与程某之间并不存在所谓的“拆婚法事”合同,而是存在买卖合同、有偿心理疏导和疗愈服务合同、赠予合同等多重关系。牛某曾多次为程某提供心理疏导课程、接受程某的委托购买产品、旅游期间替程某祈福等,牛某收取费用中的5000元系半年心理疏导课程学费、2000元系委托牛某购买物品支出、3000元系委托牛某祈福支出、9000元系演艺服务费,另有部分小额红包,属于个人赠予。因程某想拆散他人婚姻后上位,情绪一直受到影响,为达到更好的心理疏导效果,牛某找到了一家文化演艺公司进行戏剧演艺活动,用于疏导程某的情绪,且牛某收取的9000元费用中的6000元已经支付给了该文化演艺公司,剩余的3000元为应收取的程某心理疏导费用。上述合同均已经履行完毕,程某要求牛某返还无事实及法律依据。

  程某则认为,其与牛某的聊天记录中多次体现有关“法事”的内容,且牛某收取费用后发给程某的现场视频显示,现场人员身穿道袍,手持木剑,桌子上摆放着神像、画符,屋子内烟火缭绕,与影视作品中的“法事”无异。所以,牛某的行为就是封建迷信行为,双方间的合同属于无效合同,牛某应当退还全部款项。

  根据程某、牛某提供的证据及当庭陈述可以认定,双方2021年进行的民事活动系双方在自愿基础上的真实意思表示,双方行为是否有效,应根据法律规定对其合意内容进行合法性审查。关于程某支付的5000元,根据其付款时间、双方微信聊天内容及程某在聊天中的评价及感悟,对牛某辩解该费用为心理疏导服务费用的观点予以采纳。牛某所称购买物品收取的2000元,亦与付款时间、邮寄时间、双方聊天内容吻合,对此予以采信。牛某收取的备注定金、“拆婚法事尾款”合计9000元,结合双方聊天内容、牛某发送的视频内容,确定系牛某收取的拆婚法事款项。

  关于牛某收取的9000元,经审查为以破坏案外人婚姻为目的拆婚法事款项,程某、牛某通过封建迷信方式实现不道德目的,其行为违背公序良俗及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无效,程某应将其收取款项予以退还。

  承办法官表示,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作为中国公民,应当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行动指引,崇尚科学,守法守纪,不得以任何手段和方式干涉他人婚姻生活,更不得以封建迷信手段破坏社会秩序的稳定。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晓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