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农业+”模式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

“小特产”延伸成产业链

心之树研学教育基地
点击查看原图
        商报济南消息 绿草如茵,阳光明媚。学生们围坐在草地上、矮桌旁,品尝当地特产水晶梨制成的饮料。据悉,济南高新区临港街道辖区内的学生们正在体验以劳动实践为核心的研学课程。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了解到,这是临港街道张越家村高标准打造集农耕文化、自然教育、传统文化体验等于一体的心之树研学教育基地,以高质高效的运作模式带动村民就业增收。

  近年来,临港街道统筹整合乡村资源,以和美乡村示范村建设为着力点,把自然生态、文化资源转化为乡村旅游产品,重点打造了四风闸和美乡村、心之树研学基地、徐寨田园综合体等特色品牌,构建了“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了百姓增收致富。

  根据村庄人均耕地面积小、地块较为分散的实际,张越家村积极对接引进专业种植公司,流转土地600余亩,在发展水晶梨特色种植的基础上,高标准打造心之树研学教育基地,不仅激活了农村闲置土地、各类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发展潜力,延展农业产业链条、打造特色产业品牌、推动影响力升级,同时带动了社会就业,极大提升了土地的亩均效益和农业附加值,每年带动村民人均增收1000元左右,带动村集体和村民收入“双提升”,为临港街道经济发展,注入了乡村振兴新活力。

  据了解,心之树产学研劳动教育项目采取以研促学、学游相济的方式,引导学生开拓视野、启迪智慧、熔炼团队、提升素质。以劳动实践为核心的研学课程,吸引了周边各学段的学生前来研学拓展。通过优越的区位优势,瞄准研学文旅方向,2019年开始,这里逐步从单一的果树种植转向多产业综合发展。张越家村通过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行“农业+”模式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特色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推动“小特产”升级“大产业”,以产业兴旺助推乡村振兴。同时,抓住特有的发展优势,做好特色产业培育,打造有底蕴、有内涵、有特色、有吸引力的乡村产业,多形式、多途径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广大群众增收致富。

  除了水晶梨,临港街道也推出了“黄域”牌黄河大米、桥南玫瑰等特色农业品牌,用好用活稼轩文化资源,成功举办了一系列稼轩主题文化活动,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临港街道四风闸村深入挖掘和利用辛弃疾纪念馆、辛家坟旧址、任氏民居、800岁古槐等传统文化资源,积极创建和美乡村省级示范村,通过提升改造“一馆一林一楼一树”,打造以四风闸村为中心的稼轩文化风貌带。定期在稼轩纪念馆举办文化济南慈善行、送文化下乡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惠民活动,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百姓日常生活之中。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刘佳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