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追求体验

——未来人类生活图景展望
《唤醒:从人类、后人类到超人》作者:刘广迎
点击查看原图
        持续比较与过度消费,先是催生出焦虑,继而形成倦怠。这便是抑郁症、“宅男”“躺平”等心理疾病等持续增加的主要原因,“葛优瘫”能引起普遍共情亦源于此。这种倦怠不是不作为,而是挣扎着奋斗、纠结着行动。
  
  我们在体育竞赛中,即便是最后一名,也可以坚持到最后,实在不行了,还可以退赛。体育比赛是暂时性的,但生活中的消费竞赛却一直伴随到生命的终结,没有退出机制,时间久了,落后的会感到绝望,领先的会觉得无趣,参与其中的人终究都会产生倦怠。
  
  概言之,就是积极倦怠,无效休闲。
  
  工业与信息化时代,很难出现电视剧《人世间》那样圆满的大结局。智能时代或许会出现社会转型、生活转向。上一个时代出现的问题就是转型的内在动力。生产力的发展又为转型创造了客观条件。智能时代,机器更智能,人类更智慧;智能机器人做有用功,人做“无用”功。生产劳动与休闲娱乐一样,都成为一种游戏体验。
  
  智能时代有可能形成体验导向、移情心理、创造文化、沉思社会。由于物质的极大丰富,以及人们对绩效压迫的反动,人们不再像今天这样过度追求占有,而是追求体验。绩效压力缓解,心理得到放松,便容易与他者产生共情。节奏放慢之后,“碎片化”的阅读,将有可能转变为深浸性思考,使得专注力提升,创造力增强。此时,创造本身既是过程也是目的,创造是生活的最大乐趣。这个时候,人们才有可能将物质丰富的日子过成有滋有味的生活。
  
  ……
  
  工业社会把人塑造成了机器,到处都是奔跑的机器、学习的机器、工作的机器; 就连艺术领域也成了“机器”的舞台,无论线上还是线下,我们都会看到艺术工作者成为比赛机器的所谓艺术表演。
  
  我们是怎么被塑造成为机器人的呢?起主导作用的是机器。我们需要机器来提高效能效率,机器需要我们的配合才能把它们的潜能完全释放出来。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双方形成了深度绑定。我们毕竟不甘心做成了机器,还是渴望自主与自由,这时候另一个关键角色就出场了。这个角色就是资本,准确地说是资本所有者,俗称老板。他们主要使用三种手段,让我们自觉地成为创造机器与使用机器的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