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灾害风险数据库基本建成
全国普查首次完成水旱风险区划
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是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一项重大的国力国情调查。2020年5月,国务院决定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此次普查调查成果已于去年2月15日发布。8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有关负责人对水旱灾害、森林火灾防治的最新进展进行通报。
首次完成水旱风险区划
水旱灾害是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全面掌握我国水旱灾害风险水平和防御能力,查明重点地区抗灾能力,能为灾害应对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
有关负责人介绍,本次普查首次完成了对全国范围洪水风险区划、干旱灾害风险区划,明确了各地洪水风险和干旱灾害风险等级,首次明确全国洪水影响人口、GDP风险等级分布格局。在此基础上,结合各地水旱灾害防御措施,完成了洪水风险防治区划和干旱灾害防治区划。当前,有关部门已经掌握全国水旱灾害风险隐患底数。
在本次普查工作开展过程中,强调“边试点、边完善”。目前,我国自然灾害普查结果的共享应用数据库已建成,水旱灾害防御、河湖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初见成效。
在森林草原火灾防治方面,有关负责人介绍,本次普查侧重掌握我国林下可燃物载量。摸清野外用火、重要火源风险点等情况,形成全国重要火源点密度分布图、不同减灾资源的分布图,并针对性采取措施,防范重大森林草原火灾。此外,通过把地理、人口、经济、林区范围建筑物等调查数据纳入考量,对乡镇级、县级等不同尺度的危险性进行评估、防治区划,为森林火灾的防范和扑救提供支撑。
基础数据库基本建成
发布会上,应急管理部综合减灾和改革协调司司长吕红频表示,建设国家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基础数据库是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重要任务,目前这项任务已经基本完成。
吕红频介绍,整个数据库由1个国家级综合库、10个国家级行业库和31个省级数据库构成,基本做到了“技术标准统一、分类分级管理、纵向横向联通、共建共享共用”。
国家基础数据库包括23种致灾因子数据,27种承灾体数据,以及灾害风险评估、风险区划、防治区划成果数据等,其中国家级综合库已经存储了超过17亿条各类风险数据。数据库以“服务业务”为导向,通过建设标准化服务能力,便捷连通有关业务系统,提供数据成果服务。比如,一旦发生重大地震,可以立即调取震区相关数据,快速形成报告,支持抢险救援决策。此外,有关方面还把数据加工处理形成多样化产品,按一定渠道提供给科研教学工作者和社会公众使用。
吕红频介绍,下一步,将持续做好国家基础数据库日常运行管理工作,根据情况变化,开展常态化数据更新,做好共享服务保障工作。同时,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做好数据挖掘,形成适应不同应用场景的服务产品,努力发挥普查成果的最大效益。
◎综合新华社、央视新闻报道
首次完成水旱风险区划
水旱灾害是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全面掌握我国水旱灾害风险水平和防御能力,查明重点地区抗灾能力,能为灾害应对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
有关负责人介绍,本次普查首次完成了对全国范围洪水风险区划、干旱灾害风险区划,明确了各地洪水风险和干旱灾害风险等级,首次明确全国洪水影响人口、GDP风险等级分布格局。在此基础上,结合各地水旱灾害防御措施,完成了洪水风险防治区划和干旱灾害防治区划。当前,有关部门已经掌握全国水旱灾害风险隐患底数。
在本次普查工作开展过程中,强调“边试点、边完善”。目前,我国自然灾害普查结果的共享应用数据库已建成,水旱灾害防御、河湖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初见成效。
在森林草原火灾防治方面,有关负责人介绍,本次普查侧重掌握我国林下可燃物载量。摸清野外用火、重要火源风险点等情况,形成全国重要火源点密度分布图、不同减灾资源的分布图,并针对性采取措施,防范重大森林草原火灾。此外,通过把地理、人口、经济、林区范围建筑物等调查数据纳入考量,对乡镇级、县级等不同尺度的危险性进行评估、防治区划,为森林火灾的防范和扑救提供支撑。
基础数据库基本建成
发布会上,应急管理部综合减灾和改革协调司司长吕红频表示,建设国家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基础数据库是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重要任务,目前这项任务已经基本完成。
吕红频介绍,整个数据库由1个国家级综合库、10个国家级行业库和31个省级数据库构成,基本做到了“技术标准统一、分类分级管理、纵向横向联通、共建共享共用”。
国家基础数据库包括23种致灾因子数据,27种承灾体数据,以及灾害风险评估、风险区划、防治区划成果数据等,其中国家级综合库已经存储了超过17亿条各类风险数据。数据库以“服务业务”为导向,通过建设标准化服务能力,便捷连通有关业务系统,提供数据成果服务。比如,一旦发生重大地震,可以立即调取震区相关数据,快速形成报告,支持抢险救援决策。此外,有关方面还把数据加工处理形成多样化产品,按一定渠道提供给科研教学工作者和社会公众使用。
吕红频介绍,下一步,将持续做好国家基础数据库日常运行管理工作,根据情况变化,开展常态化数据更新,做好共享服务保障工作。同时,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做好数据挖掘,形成适应不同应用场景的服务产品,努力发挥普查成果的最大效益。
◎综合新华社、央视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