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背水一战

——四方角力的谍战故事
《临渊》作者:八月槎 
点击查看原图
        此刻,昔日繁华的中山路上半个人影也无,只有路旁翻到的汽车还在毕毕剥剥燃烧着,金陵中学旗杆上的十字旗软软垂在墙壁后,仿佛近在咫尺,那是国际安全区的标志,路对面就是国际红十字会难民收容所了。
  
  身后传来纷沓的脚步声,不能再等了,梁利群率先探出头去,猛地听到一声熟悉的日语,浑身的汗毛都立了起来。
  
  “什么人!”
  
  他马上举起了双手,转角的墙根,几十名同胞正在枪口下蹲成数排,惊恐地看着自己。
  
  石川健一跟在第九师团的装甲车后步行,穿过了半塌的光华门,他胸前东京每日新闻社的证件随着步子摇来晃去,皮靴踩在碎砖石上咯吱作响。此刻,他的心情异常复杂。
  
  千百年的古城墙上满是弹痕,城门两侧的民居已被密集的炮火夷为平地,城洞内烧焦尸体尚未清理,青砖上触目惊心的,是深褐色的血肉烧灼的痕迹。直到几个小时之前,这里还在中国军队的手中,他们并没有受到南京其它城门被接连攻克的影响,也没有在陆军的重炮和装甲车面前有丝毫退缩,而是以牙还牙地血战到底,直到接到撤退的命令。
  
  自从松井石根大将向全军下达进攻南京的命令以来,不过十天功夫,古都南京周围已经成为血肉横飞的修罗场。经过三昼夜的激战,从局部占领到深入市区,华中方面军和第十军团猛冲硬打,敌军的抵抗意志终于被完全粉碎。
  
  军部制定的攻城又攻心的战略非常有效,陆军几天前的停战劝降,对敌方的士气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古老的中国兵法早已阐释,在生死一线的情况下,步步紧逼,只会让敌人同仇敌忾,背水一战。但凡有一线生机,瓦解就会势不可挡地从敌人内部开始生根发芽。
  
  不出所料,敌方军事首长唐生智在明知必败的情况下,拒绝了陆军的劝降。加上三面围城,陆军在合围时有意在北方留下了一条横渡长江的生死通道,城内抵抗军人的意志正在逐步瓦解。
  
  石川健一对这场战争的理解格外深刻,战地记者只是他的掩护身份,他的另一个身份,是日本外务省驻上海领事馆的情报员,陆军和外务省的特情部门为支那事变筹备多年,他已经数不清自己来过南京多少次了,上海、南京、武汉、北平……一张密集的情报网络早已织下,而他不过是这张大网中的一个小小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