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希望工程

——山乡巨变的壮丽史诗
《花灯调》作者:刘庆邦
点击查看原图
        刘丽接着这个话茬儿,把学校的事说了说。
  
  她说:高远村要脱贫,是要解决吃饭的问题、穿衣的问题、住房的问题、走路的问题等一系列物质生活上的问题。但我个人认为,高远村还要解决教育贫困问题,还要争取实现教育上的脱贫。比起生活上的脱贫,教育上的脱贫更是面向未来的长久之计。如果只把生活上的温饱问题解决了,教育上的落后状态不能改变,脱贫就缺一大块,高远村就不算实现全面的、真正意义上的脱贫。就算一时脱贫了,从长期看,恐怕还得回到贫困落后的老路上。看看咱们的学校是个什么样子,借来的三间木头民房,四面透风,八面透气。老鼠在屋里乱跑,臭虫在桌子缝里横行。一百多个学生挤在三间教室里,教室里坐不下那么多人,有的学生只好贴墙根站着听课,听着就叫人心疼。学校里只有两位上岁数的老教师,都是本村人,都是从民办教师的岗位上转过来的。他们的汉语拼音很差,连普通话都说不标准。把高读成狗,把远读成怨,高远村就成了“狗怨村”。
  
  狗怨村,连狗都怨,好玩儿。有人笑了,屁股下的椅子有移动声,煤火炉里的煤火也叭地响了一下。显然,刘丽的发言在会议室里产生了共鸣。
  
  向家明及时表扬了刘丽,说她讲得很好,很有远见,也很生动,鼓励她接着说。
  
  以前的学校,是市里的希望工程帮我们建的,是私挖乱采的小煤矿,把我们的希望毁掉了。向书记的到来,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希望。我不知道市里的希望工程项目还有没有,要是没有的话,我希望向书记能跟市里的教育局说一说,给我们村一些资助,帮我们重建一所学校,把希望之光重新点燃。
  
  刘丽的话赢得了一片掌声。
  
  夜越来越黑,外面已是漆黑一团。电流嗞嗞响了一阵,头顶倭瓜花一样的灯泡光线在变弱,似乎马上就要凋谢。还好,黄黄的“倭瓜花”总算没有凋谢,又恢复成继续开放的样子。
  
  村主任尚应金就着灯泡说事儿。他说:高远村要脱贫,我认为还要解决电的问题。电是什么,电是动力,电力跟不上劲,我们想大动也大动不起来。他打了一个比方,电线里的电流好比人血管里的血液,血脉旺盛,人才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