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鼓乐:古代“交响乐”

西安鼓乐的演奏全程无乐谱、无指挥,对演奏者提出更高的要求 本组图片均为资料图

源于唐代燕乐,后又融入了宫廷音乐,安史之乱期间随宫廷乐师的流亡而落入民间,西安鼓乐是流传在西安及周边地区的大型民族古典音乐形式,至今仍然保持着相当完整的曲目、谱式、结构、乐器及演奏形式,也是迄今为止在我国境内发现并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民间乐种之一。
从结构、乐谱、曲名、使用乐器等方面分析,西安鼓乐与唐代燕乐中的大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距今已有1400多年。燕乐又称宴乐,是隋唐至宋代的宫廷中饮宴时,提供娱乐欣赏的,艺术性强的歌舞音乐。燕乐来源于汉族传统音乐的不断积累,以及汉魏以来传入的外来音乐。隋唐宫廷燕乐集中反映了这一时期音乐文化的最高成就。
西安鼓乐大气、庄重、高雅,曲目丰富,结构完整、曲调优美,具备宫廷音乐的特征。从西安鼓乐中可以明显看到唐代燕乐的部分原貌,此外还有宋教坊音乐的痕迹,以及元、明、清各代戏曲音乐的成分等。西安鼓乐的乐器以中国传统的笛、笙、管等为主。因演出人数众多,包含了打击乐器、吹管乐器和弹弦乐器共20余种,西安鼓乐也被称为“中国古代交响乐”。其曲目丰富、内容广泛、调式风格多异、曲式结构复杂庞大,其中还包括有套曲、散曲、歌章、念词等。乐队编制分敲击乐器与旋律乐器两大类,演奏形式分为坐乐和行乐。其代表曲目有《鼓段子》《打扎子》《引令》《套词》《南词》《曲破》《杂曲》等。
西安鼓乐的记谱方式源自唐代的燕乐半字谱。这种方式分为弦索谱和管色谱,是以乐器音位和手法为基础的谱式。记录下每个指位的符号,便可以确定演奏使用的弦,也可基本恢复原来的曲调。如今,各西安鼓乐社使用的乐谱,依然沿用古代时期的半字谱。这些乐谱的手抄传本保留有明代的传本,有的音符与敦煌莫高窟发掘的唐乐谱相同。综观整个乐曲名称,西安鼓乐保留着唐、宋、元、明、清代的各种曲牌,可以说是一部中国音乐发展史。
西安鼓乐乐曲结构庞大、风格典雅,是中国传统器乐文化的典型代表,对研究中国古代音乐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在西方交响乐中,乐队指挥必不可少。然而,西安鼓乐的演奏则全程无乐谱、无指挥。这对演奏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准确把握笛、锣、鼓等多个传统乐器的进入时间。西安鼓乐兴于元、明,盛于清,经过近千年的实践与发展,特别是明、清以来戏曲音乐的影响,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大型民族古典音乐形式。
在古长安及周边地区,尤其是秦岭北麓的民间聚会和民间乐社是西安鼓乐得以生存的基础,比如,“迎神赛会”和民俗中“祈雨”等活动中,西安鼓乐都发挥重要作用。在庙会表演中,这种艺术形式以合唱形式呈现的声乐部分被称为“念词”。
对西安鼓乐的保护与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国内诸多音乐史学家、音乐学家、音乐演奏家,都对这一乐种倾注精力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今,具有千年历史的古乐也融入当地文旅融合发展的步伐,发挥重要作用。东仓鼓乐社曾是明清时为皇官粮仓所属的官办鼓乐社。如今的东仓鼓乐社入驻了文化主题公园大唐芙蓉园,以唐朝的演奏对阵、丰富的曲调,真实再现了大唐典雅恢弘的王朝音乐。精彩的演出不仅为景区增添了独特的标签,也为游客展现西安文化特色,营造了传统文化传承氛围。
从结构、乐谱、曲名、使用乐器等方面分析,西安鼓乐与唐代燕乐中的大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距今已有1400多年。燕乐又称宴乐,是隋唐至宋代的宫廷中饮宴时,提供娱乐欣赏的,艺术性强的歌舞音乐。燕乐来源于汉族传统音乐的不断积累,以及汉魏以来传入的外来音乐。隋唐宫廷燕乐集中反映了这一时期音乐文化的最高成就。
西安鼓乐大气、庄重、高雅,曲目丰富,结构完整、曲调优美,具备宫廷音乐的特征。从西安鼓乐中可以明显看到唐代燕乐的部分原貌,此外还有宋教坊音乐的痕迹,以及元、明、清各代戏曲音乐的成分等。西安鼓乐的乐器以中国传统的笛、笙、管等为主。因演出人数众多,包含了打击乐器、吹管乐器和弹弦乐器共20余种,西安鼓乐也被称为“中国古代交响乐”。其曲目丰富、内容广泛、调式风格多异、曲式结构复杂庞大,其中还包括有套曲、散曲、歌章、念词等。乐队编制分敲击乐器与旋律乐器两大类,演奏形式分为坐乐和行乐。其代表曲目有《鼓段子》《打扎子》《引令》《套词》《南词》《曲破》《杂曲》等。
西安鼓乐的记谱方式源自唐代的燕乐半字谱。这种方式分为弦索谱和管色谱,是以乐器音位和手法为基础的谱式。记录下每个指位的符号,便可以确定演奏使用的弦,也可基本恢复原来的曲调。如今,各西安鼓乐社使用的乐谱,依然沿用古代时期的半字谱。这些乐谱的手抄传本保留有明代的传本,有的音符与敦煌莫高窟发掘的唐乐谱相同。综观整个乐曲名称,西安鼓乐保留着唐、宋、元、明、清代的各种曲牌,可以说是一部中国音乐发展史。
西安鼓乐乐曲结构庞大、风格典雅,是中国传统器乐文化的典型代表,对研究中国古代音乐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在西方交响乐中,乐队指挥必不可少。然而,西安鼓乐的演奏则全程无乐谱、无指挥。这对演奏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准确把握笛、锣、鼓等多个传统乐器的进入时间。西安鼓乐兴于元、明,盛于清,经过近千年的实践与发展,特别是明、清以来戏曲音乐的影响,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大型民族古典音乐形式。
在古长安及周边地区,尤其是秦岭北麓的民间聚会和民间乐社是西安鼓乐得以生存的基础,比如,“迎神赛会”和民俗中“祈雨”等活动中,西安鼓乐都发挥重要作用。在庙会表演中,这种艺术形式以合唱形式呈现的声乐部分被称为“念词”。
对西安鼓乐的保护与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国内诸多音乐史学家、音乐学家、音乐演奏家,都对这一乐种倾注精力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今,具有千年历史的古乐也融入当地文旅融合发展的步伐,发挥重要作用。东仓鼓乐社曾是明清时为皇官粮仓所属的官办鼓乐社。如今的东仓鼓乐社入驻了文化主题公园大唐芙蓉园,以唐朝的演奏对阵、丰富的曲调,真实再现了大唐典雅恢弘的王朝音乐。精彩的演出不仅为景区增添了独特的标签,也为游客展现西安文化特色,营造了传统文化传承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