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敞开校门,方显大学之“大”

        高校大门开不开,考验的是高校的胸襟和管理能力;大学的门能不能越开越大,则与公众素质息息相关。当越来越多大学敞开大门时,入校访问的社会公众应自觉维护教学秩序,避免破坏校园环境。高校毕竟首先是教学科研单位,而非旅游景点。大学之“大”,在于大楼、大师,还有大众。大学的门开到什么程度,需要公众与高校双向奔赴,唯有如此才能让大学校园宝贵的文化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
  
  近日,北京多所高校正在有序开放校园,社会人员刷身份证即可入校。北京建筑大学还在周末和寒假期间向社会开放冰场设施,公众可通过学校的公众号购买门票。寒假期间,京城将迎来春节旅游和研学游高潮,游客和中小学生对北大、清华等名校开放充满期待。
  
  积极开放校园,让公众享受高校的资源和便利,是高校应当承担的一种社会责任。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校的三大功能是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大学拥有丰富的图书和体育场地资源,在非教学时段,推动资源开放不仅方便公众,也能促进其高效利用。
  
  在新冠疫情期间,各地高校出于防控等原因封闭大门,仅允许学生、教职工及家属出入,确保在校师生的健康安全。然而时至今日,许多原本应向公众重新开放的大学校园却依然半遮半掩。比如限制预约名额,一些学校名额太少甚至催生出“黄牛”生意; 而且入校还要经历一系列“盘查”,又是扫码又是填表,公众要进入校门依然困难重重。
  
  如果说,关于“该不该开”已不存在多少异议,那么现在是时候讨论应该开放到何种程度了。笔者想象的“开放”,是没有阻拦、抬脚就进,校园毫无隔阂地嵌入人们生活的空间。这是曾经的常态。笔者记得自己2006年到2009年在北京读书时,和隔壁学校同学走动是那么随意——同学一个信息,说“踢球缺人”,骑个自行车就赶去。更不用说还能随时去人大、北大等名校蹭课、蹭讲座。
  
  现阶段大学开放与其说是技术问题,不如说是观念问题。对于背后校园承载力和安全隐患的担忧,公众并非不能理解。但令人难以接受的,其实是不合时宜的管控依赖,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懒政思维。
  
  拿安全问题来说,这是否需要通过大门紧闭来实现,是要打个问号的。过去技术手段相对欠缺,大学校门的敞开尚不能令治安情形变坏,如今科技如此发达而普及,还不足以提供一份安全保证?
  
  目前一些高校已实现完全开放,比如四川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等,都可以自由进入、无需预约。这恰恰说明大学开放并非无解的难题。
  
  高校大门开不开,考验的是高校的胸襟和管理能力;大学的门能不能越开越大,则与公众素质息息相关。当越来越多大学敞开大门时,入校访问的社会公众应自觉维护教学秩序,避免破坏校园环境。高校毕竟首先是教学科研单位,而非旅游景点。
  
  大学之“大”,在于大楼、大师,还有大众。大学的门开到什么程度,需要公众与高校双向奔赴,唯有如此才能让大学校园宝贵的文化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

  ◎赵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