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逆向转学”无需过度解读
“逆向转学”之所以被关注,在于社会更希望高等教育给予学生更多更充分的选择权,特别是打破专业招生限制的壁垒,让学生有机会宽松选择。对此,更期待高校自身从制度上改革完善。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网站2日消息,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发布《北京地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拟跨省转学情况公示》,8名高校大学生拟跨省转学,1人为转入、7人为转出,涉及清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建筑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多所高校。其中,清华大学1人拟转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整体上,转出学校的办学实力和办学声誉好于转入学校的实力和声誉,这被网友称为“逆向转学”。(1月4日极目新闻)
理性而言,高校学生转学只能是特例,毕竟学生转学,无论对高校的招生与教育秩序,还是高等教育公平,都有牵一发动全身的影响,除非成为普适的规则,否则就会打破高等教育分层选才与招生的格局,沦为破坏高考制度公平的漏洞。
正因如此,高校学生转学,在制度与操作上都有严格的限制,基本适用的范围是“因患病或者有特殊困难、特别需要,无法继续在本校学习或者不适应本校学习要求的”,除此之外,也仅限于“高向低”的转出,至多在转出与转入院校与专业在生源地招生分数上趋近,如此限制显然是防止一些分数不够理想的学生,通过转学“借道”逆袭。
可见,“逆向转学”无需过度解读。首先,它是制度设计决定的,并非学生完全的自由选择,即对学校、城市、专业等综合比较的考虑,而仅是出于某一种不适应或者特殊需要而换一所大学而已,并不能视作是个人接受高等教育的“二次选择”。
其次,它并没有普遍意义,诸如报道,北京近百所高校,每年转学不过寥寥数人,所谓的“逆向转学”代表只是特殊情形,承载不起所谓“合适才是最好的”“充分尊重学生选择权”之类的解读,抑或是美好的愿望。
事实上,高校分布有发达与非发达之别,高校之间有强弱之分,专业之间也有冷热之差,同时,学生还有兴趣方向、就业意愿、发展前景等多维度的考量,但也受制于高考的分数等诸多因素,现实中能够在喜欢的地方,上到满意的学校,读到喜欢的专业,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因如此,相当比例的大学生对所在学校、所读专业并不满意,有一定普遍性。对此,除了学生就读前精准匹配之外,也要主动适应。除此之外,在极度不满意的情况,更通行的作法是“弃学重考”或者“跨校考研”来实现“二次选择”。
当然,“逆向转学”之所以被关注,也在于社会更希望高等教育给予学生更多更充分的选择权,特别是打破专业招生限制的壁垒,让学生有机会宽松选择。对此,更期待高校自身从制度上改革完善。◎木须虫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网站2日消息,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发布《北京地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拟跨省转学情况公示》,8名高校大学生拟跨省转学,1人为转入、7人为转出,涉及清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建筑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多所高校。其中,清华大学1人拟转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整体上,转出学校的办学实力和办学声誉好于转入学校的实力和声誉,这被网友称为“逆向转学”。(1月4日极目新闻)
理性而言,高校学生转学只能是特例,毕竟学生转学,无论对高校的招生与教育秩序,还是高等教育公平,都有牵一发动全身的影响,除非成为普适的规则,否则就会打破高等教育分层选才与招生的格局,沦为破坏高考制度公平的漏洞。
正因如此,高校学生转学,在制度与操作上都有严格的限制,基本适用的范围是“因患病或者有特殊困难、特别需要,无法继续在本校学习或者不适应本校学习要求的”,除此之外,也仅限于“高向低”的转出,至多在转出与转入院校与专业在生源地招生分数上趋近,如此限制显然是防止一些分数不够理想的学生,通过转学“借道”逆袭。
可见,“逆向转学”无需过度解读。首先,它是制度设计决定的,并非学生完全的自由选择,即对学校、城市、专业等综合比较的考虑,而仅是出于某一种不适应或者特殊需要而换一所大学而已,并不能视作是个人接受高等教育的“二次选择”。
其次,它并没有普遍意义,诸如报道,北京近百所高校,每年转学不过寥寥数人,所谓的“逆向转学”代表只是特殊情形,承载不起所谓“合适才是最好的”“充分尊重学生选择权”之类的解读,抑或是美好的愿望。
事实上,高校分布有发达与非发达之别,高校之间有强弱之分,专业之间也有冷热之差,同时,学生还有兴趣方向、就业意愿、发展前景等多维度的考量,但也受制于高考的分数等诸多因素,现实中能够在喜欢的地方,上到满意的学校,读到喜欢的专业,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因如此,相当比例的大学生对所在学校、所读专业并不满意,有一定普遍性。对此,除了学生就读前精准匹配之外,也要主动适应。除此之外,在极度不满意的情况,更通行的作法是“弃学重考”或者“跨校考研”来实现“二次选择”。
当然,“逆向转学”之所以被关注,也在于社会更希望高等教育给予学生更多更充分的选择权,特别是打破专业招生限制的壁垒,让学生有机会宽松选择。对此,更期待高校自身从制度上改革完善。◎木须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