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到今说济南

一下雪,济南就变成了“济南府”记者周里摄

泉城济南是一座被上天眷顾的泉水之城、名士之城,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想知道济南向何处去,首先要回答济南从哪里来,只有了解济南的昨天才能知道济南的明天。”济南的历史到底是啥样的?我们可以从近期出版的书籍《济南古城·概览篇》开始。
这本书既是《济南古城》丛书的篇章框架,也是丛书的导读,方便了读者“总览全局”。一番阅读下来,古邑、府城、建置、城关、名士、名泉、景观、街巷、风物,这些都在《济南古城》这本书中得以呈现,也对接下来的丛书各本有了期待。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远
早 历史悠久且未中断
不熟悉济南的人初读此书,可能会惊讶于济南历史的早。济南古城的历史不仅悠久而且没有中断过,并且都有遗迹遗存的考古证明。用书中的话说,“济南城从未发生过移城、废弃的情况,城市规模不断扩展。”
很多人都知道,济南是龙山文化发现地和命名地,龙山文化时期距今4600-4000 年。事实上,据书中讲述,济南的历史还要往前推,距今约9000年前,济南就有了人类繁衍的文明气息。张马屯遗址发现的后李文化遗存,是济南地区发现得最早的人类活动遗迹。(公开资料显示,距今已有8000多年。)
恰恰在济南古城的中心地带附近,在今历下区天地坛街,曾发掘过龙山文化时期的灰坑,出土了若干龙山文化的陶片。这是第一次在济南古城内发现龙山文化时期遗址,说明距今4000 多年前就已有先人在此繁衍生息。
不但如此,商朝建立后,在今历城区大辛庄、天桥区刘家庄等地建立了聚落区。大辛庄遗址曾发掘出土过商代甲骨卜辞,这是在殷墟以外首次发现商代卜辞,说明济南地区当时已成为商代东方的一处中心性聚落。
书中提到,古时济南是齐、鲁两种文化交汇之地。从春秋至秦统一全国的五百多年间,济南位于齐国边境,一直处于齐国控制之下,军事地位突出。济南城齐文化归属非常明晰,成为塑造济南人文化性格的基本因子。
并且,济南城设立以后,其政治、经济、文化的地位一直是持续上升的。这座古老的城市,由春秋时的一座边邑,经历了战国时期的历下城、西汉时期的历城县城,到西晋永嘉年间,取代东平陵成为济南都治所在。历经唐、宋,济南城在北宋末年成为济南府的治所,明朝初年更一跃成为山东省的首府,发展成为齐鲁大地最核心的城市。济南城一路走来,着实精彩。
府 山东有一个济南府
民间戏词常常唱道,“山东有一个济南府”等句。每当下雪,网友常说,“一下雪,济南就变成了济南府。”毫无疑问,济南府的设立对济南的发展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书中也对济南成为府城的历史作了介绍。
按照书中所说,“济南”之名来源于西汉时设立的济南郡。济南之“济”指济水,济南意为济水之南。按照书中所说,济南古城城市格局的定型与“济南府”的设立有莫大关联。
隋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罢郡存州,改济南郡为齐州,“齐州”作为济南地区的官方地名一直使用到北宋末年。北宋初年,济南仍为齐州。州虽与府同级,但其地位要低于府。
北宋政和六年(1116年),因齐州属兴德军节制,故齐州可以直接升为济南府。自1116年北宋设立济南府,至1913 年民国政府废除府州建制,济南府存在了近800 年。济南置府,确立了元明清以来的行政级别及城市格局。
明洪武元年(1368年),于济南府置山东等处行中书省。洪武九年(1376年)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山东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及按察使司均驻济南城,济南成为全省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墙 泉水汇聚护城河
古时,济南府城有多大?这也是读者关心的话题,书中也有了讲述。明代,济南府城南北长约1.8千米,东西最长处约1.8 千米,南部东西长度最短处约1.4 千米。此后,济南府城的城墙历经多次修建。书中讲述,宋元时期的济南府城并非砖墙,而是夯筑的土城。洪武初年,全国各府县普遍建造坚固的包砖城墙,济南府城的城墙就是在这个建城热潮中重新修筑的。
在近六百年的时间中,济南城历经燕王攻城、清军陷城、济南战役等数次重大战事。城墙在20 世纪40 年代末已经千疮百孔,岌岌可危,城门三处被拆,城楼仅余两处。
济南府的城墙去向如何?书中讲述,20 世纪50 年代开始,为了城市建设需要,采取以工代赈的方式逐步拆除城墙。拆除的东、南、西三面城墙,分别辟作黑虎泉北路、黑虎泉西路和趵突泉北路,北侧城墙在大明湖公园内,至今仍可以看到部分残余的土堆。此外,书中还提到,西城根街中有一段明代城墙遗迹,总长15 米,最高处相对标高为6.2米,最低处相对标高为4.8 米,上部由青灰色砖垒成,下部由大块石条砌成,是济南目前仅存的一段古城墙。
有城墙必有护城河,济南古城的护城河是独一份的,是国内唯一一条由泉水汇集而成的河流,全长6.9 千米。书中不但交代了护城河来源泉脉,也对护城河水的去向作了讲述。护城河的水源主要是趵突泉、黑虎泉两大泉群,趵突泉一带的泉水流入西护城河,黑虎泉一带的泉水流入东南护城河,城内诸泉的泉水经大明湖自北水门流入北护城河。东护城河水入东泺河,西护城河水入西泺河。
如今,承载着众多文化遗存,并串联起沿河景物,构成了“泉城”济南的独特风貌。
门 三山不显与四门不对
“三山不显出高官,四门不对出王位”,这是流传甚广的一句济南民谚。这句话到底什么意思?因为牵涉到济南独特的地形与城门,书中作了详细讲述。
原来,“三山”指的是位于今运署街的历山、座门里街附近的铁牛山和大明湖景区南岸的灰山,济南城就建造在这三座不显眼的“山”上。城中有省、道、府、县各级官署,就有了“出高官”一说。
“四门”指济南府城的四座城门。古代城市往往围绕中轴线展开,城门大多两两相对。而济南府城的四座城门,因历史及地势等原因,导致城门分布并不对称。四门中,西门偏南,南门略处正中,东门偏北,北门偏东,南北、东西方向均无明显的中轴线。又因明代时德王宫是城市的中心,每一处城门都可以便捷地通往宫城,所以“四门不对”便与“王位”扯上了关系。
济南人都知道老东门,老东门附近是济南知名的商业区。看过此书,你就明白,原来老东门确实和济南的城门相关。
据书中讲述,古代城市的经济活动中心并不在城中心,而是以城门为坐标的关厢附近,也就是城门附近的大街和店铺。济南古城四座城门分别是齐川门(东门)、历山门(南门,初名舜田门)、泺源门(西门)和汇波门(北门)。
齐川门就在东门桥附近,现在的老东门、东关大街等由此而来;历山门面朝历山(千佛山),今天的南门大街、南门桥证明了曾经它的存在; 泺源门之外就是泺水之源——趵突泉群,如今成为了泉城路的西端,“西门”作为历史地名而保留;而汇波门其实就是大明湖的北水门,主要作为排水之用,可通船。
多 泉多、景观多、名士多
看罢此书,读者也许会感叹于济南人杰地灵。的确,济南的泉多、景观多、名士多,对此,书中作了详细介绍。
先是泉多。“齐多甘泉,冠于天下”。济南古城以泉水众多闻名于世,城中现存泉井一百三十余处。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特别是以泉水为特征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这座城市的不凡。
然后是景观多。“一城山色半城湖”,济南存在着大量的人文景观。中国古代城市中的风景,以建筑庙坛居多,私家园林为辅,公共园林景观大多在城外。而济南古城不同,城内公共园林景观非常多,甚至连市政设施如北水门、百花堤以及明湖七桥等都是著名的公共景观。此外,济南成为山东的省会以后,济南府城内不仅有藩王及诸郡王的府邸,还有省、道、府、县的各级衙门,以及学宫、书院等公共建筑,数量众多。目前,济南古城现存古建筑及历史遗迹中,共有省、市、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64 处。
“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赞誉济南名士的一句话,被世人传颂了一千二百余年而不衰。
济南钟灵毓秀,从古至今,不乏祖籍、客籍于此的英才名士。扁鹊、伏生、房玄龄、李清照、辛弃疾、李攀龙等文化名士都是地地道道的济南人,而李白、杜甫、曾巩、蒲松龄、刘鹗等文化名人曾在此生活游历,并留下名篇佳作。
各历史时期名人名士流传下来的故事、作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济南这座城市的历史风貌,成为济南历史文化和当代城市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 讲好济南故事
“概览篇”作为《济南古城》丛书的第一本,最大的特点是全面,涉及济南的古邑、府城、建置、城关、名士、名泉、景观、街巷、风物等都有介绍。此外,本书勘正了一些民间传说,加入了很多关于济南古城的新研究新发现,让人时时有眼前一亮之感。
比如,“佛山倒影”是济南知名一景,也就是在大明湖能看到千佛山的倒影,《老残游记》里曾作详细描述,可是后来,包括胡适、周作人等许多民国文人来到济南寻访,却无缘得见此景。
那么“佛山倒影”到底存不存在?书中不但讲述了这些名士到济南访游的故事,也回答了这个问题。原来,“佛山倒影”景观须在春秋时节的日出或傍晚,同时又要站在大明湖北岸铁公祠小沧浪亭附近才能看到。
书中还加入不少近几年的考古发现,比如珍珠泉一节,不但介绍了元代“济南公”张荣曾在珍珠泉畔修建府邸的故事,还将2021年济南发现张荣家族墓地的考古发现加入了进去,让我们对济南的历史有了更多的了解。这样的例子在书中还有很多。
“了解历史的济南是认识今天的济南的前提,认识济南是热爱济南的动力。”正如本书中提到的那样,济南这座千年古城被激发出新的活力后,正不断改变着人们的印象和认知。
一直以来,济南坚持“以文化城,文明育城”,将城市精神、历史文化融入现代城市。“硬实力让城市强大,软实力让城市伟大。城市既要有筋骨肉,更要有精气神。”山东省委常委、济南市委书记刘强的话代表了济南的追求,而保护古城肌理,延续城市文脉,推动文化繁荣,正是全面提升济南城市软实力的应有之义。
毫无疑问,《济南古城》丛书的出版,在讲好济南故事的同时,必将为济南古城保护提升工作提供一份历史参考和文化支撑。
这本书既是《济南古城》丛书的篇章框架,也是丛书的导读,方便了读者“总览全局”。一番阅读下来,古邑、府城、建置、城关、名士、名泉、景观、街巷、风物,这些都在《济南古城》这本书中得以呈现,也对接下来的丛书各本有了期待。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远
早 历史悠久且未中断
不熟悉济南的人初读此书,可能会惊讶于济南历史的早。济南古城的历史不仅悠久而且没有中断过,并且都有遗迹遗存的考古证明。用书中的话说,“济南城从未发生过移城、废弃的情况,城市规模不断扩展。”
很多人都知道,济南是龙山文化发现地和命名地,龙山文化时期距今4600-4000 年。事实上,据书中讲述,济南的历史还要往前推,距今约9000年前,济南就有了人类繁衍的文明气息。张马屯遗址发现的后李文化遗存,是济南地区发现得最早的人类活动遗迹。(公开资料显示,距今已有8000多年。)
恰恰在济南古城的中心地带附近,在今历下区天地坛街,曾发掘过龙山文化时期的灰坑,出土了若干龙山文化的陶片。这是第一次在济南古城内发现龙山文化时期遗址,说明距今4000 多年前就已有先人在此繁衍生息。
不但如此,商朝建立后,在今历城区大辛庄、天桥区刘家庄等地建立了聚落区。大辛庄遗址曾发掘出土过商代甲骨卜辞,这是在殷墟以外首次发现商代卜辞,说明济南地区当时已成为商代东方的一处中心性聚落。
书中提到,古时济南是齐、鲁两种文化交汇之地。从春秋至秦统一全国的五百多年间,济南位于齐国边境,一直处于齐国控制之下,军事地位突出。济南城齐文化归属非常明晰,成为塑造济南人文化性格的基本因子。
并且,济南城设立以后,其政治、经济、文化的地位一直是持续上升的。这座古老的城市,由春秋时的一座边邑,经历了战国时期的历下城、西汉时期的历城县城,到西晋永嘉年间,取代东平陵成为济南都治所在。历经唐、宋,济南城在北宋末年成为济南府的治所,明朝初年更一跃成为山东省的首府,发展成为齐鲁大地最核心的城市。济南城一路走来,着实精彩。
府 山东有一个济南府
民间戏词常常唱道,“山东有一个济南府”等句。每当下雪,网友常说,“一下雪,济南就变成了济南府。”毫无疑问,济南府的设立对济南的发展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书中也对济南成为府城的历史作了介绍。
按照书中所说,“济南”之名来源于西汉时设立的济南郡。济南之“济”指济水,济南意为济水之南。按照书中所说,济南古城城市格局的定型与“济南府”的设立有莫大关联。
隋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罢郡存州,改济南郡为齐州,“齐州”作为济南地区的官方地名一直使用到北宋末年。北宋初年,济南仍为齐州。州虽与府同级,但其地位要低于府。
北宋政和六年(1116年),因齐州属兴德军节制,故齐州可以直接升为济南府。自1116年北宋设立济南府,至1913 年民国政府废除府州建制,济南府存在了近800 年。济南置府,确立了元明清以来的行政级别及城市格局。
明洪武元年(1368年),于济南府置山东等处行中书省。洪武九年(1376年)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山东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及按察使司均驻济南城,济南成为全省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墙 泉水汇聚护城河
古时,济南府城有多大?这也是读者关心的话题,书中也有了讲述。明代,济南府城南北长约1.8千米,东西最长处约1.8 千米,南部东西长度最短处约1.4 千米。此后,济南府城的城墙历经多次修建。书中讲述,宋元时期的济南府城并非砖墙,而是夯筑的土城。洪武初年,全国各府县普遍建造坚固的包砖城墙,济南府城的城墙就是在这个建城热潮中重新修筑的。
在近六百年的时间中,济南城历经燕王攻城、清军陷城、济南战役等数次重大战事。城墙在20 世纪40 年代末已经千疮百孔,岌岌可危,城门三处被拆,城楼仅余两处。
济南府的城墙去向如何?书中讲述,20 世纪50 年代开始,为了城市建设需要,采取以工代赈的方式逐步拆除城墙。拆除的东、南、西三面城墙,分别辟作黑虎泉北路、黑虎泉西路和趵突泉北路,北侧城墙在大明湖公园内,至今仍可以看到部分残余的土堆。此外,书中还提到,西城根街中有一段明代城墙遗迹,总长15 米,最高处相对标高为6.2米,最低处相对标高为4.8 米,上部由青灰色砖垒成,下部由大块石条砌成,是济南目前仅存的一段古城墙。
有城墙必有护城河,济南古城的护城河是独一份的,是国内唯一一条由泉水汇集而成的河流,全长6.9 千米。书中不但交代了护城河来源泉脉,也对护城河水的去向作了讲述。护城河的水源主要是趵突泉、黑虎泉两大泉群,趵突泉一带的泉水流入西护城河,黑虎泉一带的泉水流入东南护城河,城内诸泉的泉水经大明湖自北水门流入北护城河。东护城河水入东泺河,西护城河水入西泺河。
如今,承载着众多文化遗存,并串联起沿河景物,构成了“泉城”济南的独特风貌。
门 三山不显与四门不对
“三山不显出高官,四门不对出王位”,这是流传甚广的一句济南民谚。这句话到底什么意思?因为牵涉到济南独特的地形与城门,书中作了详细讲述。
原来,“三山”指的是位于今运署街的历山、座门里街附近的铁牛山和大明湖景区南岸的灰山,济南城就建造在这三座不显眼的“山”上。城中有省、道、府、县各级官署,就有了“出高官”一说。
“四门”指济南府城的四座城门。古代城市往往围绕中轴线展开,城门大多两两相对。而济南府城的四座城门,因历史及地势等原因,导致城门分布并不对称。四门中,西门偏南,南门略处正中,东门偏北,北门偏东,南北、东西方向均无明显的中轴线。又因明代时德王宫是城市的中心,每一处城门都可以便捷地通往宫城,所以“四门不对”便与“王位”扯上了关系。
济南人都知道老东门,老东门附近是济南知名的商业区。看过此书,你就明白,原来老东门确实和济南的城门相关。
据书中讲述,古代城市的经济活动中心并不在城中心,而是以城门为坐标的关厢附近,也就是城门附近的大街和店铺。济南古城四座城门分别是齐川门(东门)、历山门(南门,初名舜田门)、泺源门(西门)和汇波门(北门)。
齐川门就在东门桥附近,现在的老东门、东关大街等由此而来;历山门面朝历山(千佛山),今天的南门大街、南门桥证明了曾经它的存在; 泺源门之外就是泺水之源——趵突泉群,如今成为了泉城路的西端,“西门”作为历史地名而保留;而汇波门其实就是大明湖的北水门,主要作为排水之用,可通船。
多 泉多、景观多、名士多
看罢此书,读者也许会感叹于济南人杰地灵。的确,济南的泉多、景观多、名士多,对此,书中作了详细介绍。
先是泉多。“齐多甘泉,冠于天下”。济南古城以泉水众多闻名于世,城中现存泉井一百三十余处。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特别是以泉水为特征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这座城市的不凡。
然后是景观多。“一城山色半城湖”,济南存在着大量的人文景观。中国古代城市中的风景,以建筑庙坛居多,私家园林为辅,公共园林景观大多在城外。而济南古城不同,城内公共园林景观非常多,甚至连市政设施如北水门、百花堤以及明湖七桥等都是著名的公共景观。此外,济南成为山东的省会以后,济南府城内不仅有藩王及诸郡王的府邸,还有省、道、府、县的各级衙门,以及学宫、书院等公共建筑,数量众多。目前,济南古城现存古建筑及历史遗迹中,共有省、市、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64 处。
“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赞誉济南名士的一句话,被世人传颂了一千二百余年而不衰。
济南钟灵毓秀,从古至今,不乏祖籍、客籍于此的英才名士。扁鹊、伏生、房玄龄、李清照、辛弃疾、李攀龙等文化名士都是地地道道的济南人,而李白、杜甫、曾巩、蒲松龄、刘鹗等文化名人曾在此生活游历,并留下名篇佳作。
各历史时期名人名士流传下来的故事、作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济南这座城市的历史风貌,成为济南历史文化和当代城市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 讲好济南故事
“概览篇”作为《济南古城》丛书的第一本,最大的特点是全面,涉及济南的古邑、府城、建置、城关、名士、名泉、景观、街巷、风物等都有介绍。此外,本书勘正了一些民间传说,加入了很多关于济南古城的新研究新发现,让人时时有眼前一亮之感。
比如,“佛山倒影”是济南知名一景,也就是在大明湖能看到千佛山的倒影,《老残游记》里曾作详细描述,可是后来,包括胡适、周作人等许多民国文人来到济南寻访,却无缘得见此景。
那么“佛山倒影”到底存不存在?书中不但讲述了这些名士到济南访游的故事,也回答了这个问题。原来,“佛山倒影”景观须在春秋时节的日出或傍晚,同时又要站在大明湖北岸铁公祠小沧浪亭附近才能看到。
书中还加入不少近几年的考古发现,比如珍珠泉一节,不但介绍了元代“济南公”张荣曾在珍珠泉畔修建府邸的故事,还将2021年济南发现张荣家族墓地的考古发现加入了进去,让我们对济南的历史有了更多的了解。这样的例子在书中还有很多。
“了解历史的济南是认识今天的济南的前提,认识济南是热爱济南的动力。”正如本书中提到的那样,济南这座千年古城被激发出新的活力后,正不断改变着人们的印象和认知。
一直以来,济南坚持“以文化城,文明育城”,将城市精神、历史文化融入现代城市。“硬实力让城市强大,软实力让城市伟大。城市既要有筋骨肉,更要有精气神。”山东省委常委、济南市委书记刘强的话代表了济南的追求,而保护古城肌理,延续城市文脉,推动文化繁荣,正是全面提升济南城市软实力的应有之义。
毫无疑问,《济南古城》丛书的出版,在讲好济南故事的同时,必将为济南古城保护提升工作提供一份历史参考和文化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