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探讨明清山东海防的力作
——评《明清山东海防研究(1368-1912)》


◎朱亚非 山东师范大学教授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也是人类全面开发海洋的世纪。基于对历史启示的思考和对这一世界潮流的精准把握,当今中国将建设“海洋强国”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全面走向以海富国、以海强国的和平发展之路。在这一时代背景之下,赵红教授《明清山东海防研究(1368-1912)》(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成果)一书的出版,无疑是响应时代召唤之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
作为一个拥有深厚海洋文明的民族,中华民族有着开发利用海洋的悠久历史和光辉历程。在认识和经略海洋的历程中,海防问题日益成为关乎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作为一个海洋大国,在大多数年代里,中国沿海并无强大的海患,直至明代,海防才真正成为国家防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代,统治者面临着比明朝更为严峻的海疆压力,特别是晚清时期,外国列强的频繁入侵,使中国海疆经历了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海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作为国家整体海防链条上的重要一环,山东海防在国家海防全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对明清时期的山东海防进行深入系统的探讨尤为必要。但是,区域海防史的研究起初存在“南热北冷”的现象,当时学者们大都把研究目光放在了东南沿海省份,对于山东海防的研究则相当薄弱。近些年来,这种现象得到了改善,与山东海防有关的成果陆续出现,但仍有诸多问题尚待解决。因此,该书的出版,正当其时。
该书以明清两代的山东海防为研究对象,在广泛爬梳史料的基础上,对明清两代山东的海防地理形势、海防建设、海防思想、社会影响、特点与得失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廓清了其发展脉络和历史面貌,揭示出某些规律性认识和经验教训,不仅充实了山东海防史和中国海防史的研究,而且拓宽了山东地方史和中国海疆史的研究领域,且为当今的海洋强国建设提供了有益启示。
二
“海防”是该书研究的重中之重,从《辞海》的定义以及学者们的研究成果来看,它属于军事的范畴,但从广泛的意义上来说,它所涉及的具体内容尤为复杂,其辐射面绝不仅限于军事,而是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法规、外交等诸方面。因此,在研究海防问题时,应该具有相当开阔的视野,才能把有关课题研究透彻。从这个层面来说,该书是具有这种广阔的视野的。该书在侧重军事视角的同时,也兼顾其他角度,探讨了明清时期山东海防与地理因素、政治生态、经济发展、南北海运、制度变革、族群交往、文化构建与传承等领域的互动关系。
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海防除御敌外,另一主要任务就是为沿海地区营造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谋求沿海社会经济、政治等各方面的全面进步。而沿海社会的进步,又可为海防的建设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第333页)例如,“卫所的建置及其特殊性质,对山东海疆的开发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促进了海滨城镇的兴起和发展”,“改善了沿海农业垦殖的落后局面”,“影响了海疆地域文化的构建和传承”,“对南北海运保驾护航”等等。这些从新颖视角得出的独到见解突破了传统学术研究的局限,延展了海防专题研究的边界,丰富了其学术内涵,为这一研究领域提供了新的理论视野和学术增长点。
三
该书资料翔实,参阅了大量的官修政书、实录、起居注、奏折、上谕档、方志、奏稿、文集、笔记、野史、类书等,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经得起推敲的结论,为学界的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文献和学术参考。在以史料论证史实的过程中,该书注重对史料的甄别和多种史料间的互证。例如,在论述明代登莱巡抚历任官员的简况时,作者根据《明史》《明史纪事本末》以及《崇祯实录》的相关记载进行了考证,从而纠正了《明督抚年表》中的个别错误(详见本书152-153页)。关于登州备倭都司、即墨营的建立时间等,作者都进行了考证,以去伪存真,最大化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除了一手的文献资料外,该书还用了大量的海防遗存等实物资料,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全景式地呈现了明清山东海防的过去与现在。这些海防遗存图片主要有烟台奇山所、烽火台、东炮台、西炮台、蓬莱水城、戚继光故里、海不扬波题词,威海成山卫古城、东泓炮台、北洋海军提督署等。这些图片都是作者在青岛、威海、烟台、日照等市实地考察后拍摄的,是山东海防历史文化的印证和传承,是维系民族精神、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统计表法是该书的又一亮点。全书共用表格28个,意在以这种形式将一些史实具象化地呈现出来,便于读者快捷地、清晰地了解相关信息。从这个角度来说,该书具有一定的工具书的功能。
总之,该书体系完整、逻辑清晰、资料扎实、见解独到,不失为一部力作。当然,该书亦有待充实和完善的地方,如对民间海防力量、晚清时期一些军政大员关于山东海防的思想和建设、海防经费等问题尚未论及,期待作者能够继续深耕,在将来的著作中予以充实和完善。
(《明清山东海防研究(1368-1912)》,赵红/著,山东人民出版社)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也是人类全面开发海洋的世纪。基于对历史启示的思考和对这一世界潮流的精准把握,当今中国将建设“海洋强国”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全面走向以海富国、以海强国的和平发展之路。在这一时代背景之下,赵红教授《明清山东海防研究(1368-1912)》(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成果)一书的出版,无疑是响应时代召唤之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
作为一个拥有深厚海洋文明的民族,中华民族有着开发利用海洋的悠久历史和光辉历程。在认识和经略海洋的历程中,海防问题日益成为关乎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作为一个海洋大国,在大多数年代里,中国沿海并无强大的海患,直至明代,海防才真正成为国家防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代,统治者面临着比明朝更为严峻的海疆压力,特别是晚清时期,外国列强的频繁入侵,使中国海疆经历了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海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作为国家整体海防链条上的重要一环,山东海防在国家海防全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对明清时期的山东海防进行深入系统的探讨尤为必要。但是,区域海防史的研究起初存在“南热北冷”的现象,当时学者们大都把研究目光放在了东南沿海省份,对于山东海防的研究则相当薄弱。近些年来,这种现象得到了改善,与山东海防有关的成果陆续出现,但仍有诸多问题尚待解决。因此,该书的出版,正当其时。
该书以明清两代的山东海防为研究对象,在广泛爬梳史料的基础上,对明清两代山东的海防地理形势、海防建设、海防思想、社会影响、特点与得失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廓清了其发展脉络和历史面貌,揭示出某些规律性认识和经验教训,不仅充实了山东海防史和中国海防史的研究,而且拓宽了山东地方史和中国海疆史的研究领域,且为当今的海洋强国建设提供了有益启示。
二
“海防”是该书研究的重中之重,从《辞海》的定义以及学者们的研究成果来看,它属于军事的范畴,但从广泛的意义上来说,它所涉及的具体内容尤为复杂,其辐射面绝不仅限于军事,而是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法规、外交等诸方面。因此,在研究海防问题时,应该具有相当开阔的视野,才能把有关课题研究透彻。从这个层面来说,该书是具有这种广阔的视野的。该书在侧重军事视角的同时,也兼顾其他角度,探讨了明清时期山东海防与地理因素、政治生态、经济发展、南北海运、制度变革、族群交往、文化构建与传承等领域的互动关系。
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海防除御敌外,另一主要任务就是为沿海地区营造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谋求沿海社会经济、政治等各方面的全面进步。而沿海社会的进步,又可为海防的建设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第333页)例如,“卫所的建置及其特殊性质,对山东海疆的开发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促进了海滨城镇的兴起和发展”,“改善了沿海农业垦殖的落后局面”,“影响了海疆地域文化的构建和传承”,“对南北海运保驾护航”等等。这些从新颖视角得出的独到见解突破了传统学术研究的局限,延展了海防专题研究的边界,丰富了其学术内涵,为这一研究领域提供了新的理论视野和学术增长点。
三
该书资料翔实,参阅了大量的官修政书、实录、起居注、奏折、上谕档、方志、奏稿、文集、笔记、野史、类书等,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经得起推敲的结论,为学界的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文献和学术参考。在以史料论证史实的过程中,该书注重对史料的甄别和多种史料间的互证。例如,在论述明代登莱巡抚历任官员的简况时,作者根据《明史》《明史纪事本末》以及《崇祯实录》的相关记载进行了考证,从而纠正了《明督抚年表》中的个别错误(详见本书152-153页)。关于登州备倭都司、即墨营的建立时间等,作者都进行了考证,以去伪存真,最大化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除了一手的文献资料外,该书还用了大量的海防遗存等实物资料,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全景式地呈现了明清山东海防的过去与现在。这些海防遗存图片主要有烟台奇山所、烽火台、东炮台、西炮台、蓬莱水城、戚继光故里、海不扬波题词,威海成山卫古城、东泓炮台、北洋海军提督署等。这些图片都是作者在青岛、威海、烟台、日照等市实地考察后拍摄的,是山东海防历史文化的印证和传承,是维系民族精神、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统计表法是该书的又一亮点。全书共用表格28个,意在以这种形式将一些史实具象化地呈现出来,便于读者快捷地、清晰地了解相关信息。从这个角度来说,该书具有一定的工具书的功能。
总之,该书体系完整、逻辑清晰、资料扎实、见解独到,不失为一部力作。当然,该书亦有待充实和完善的地方,如对民间海防力量、晚清时期一些军政大员关于山东海防的思想和建设、海防经费等问题尚未论及,期待作者能够继续深耕,在将来的著作中予以充实和完善。
(《明清山东海防研究(1368-1912)》,赵红/著,山东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