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山”理念感知中国生态智慧
◎黄文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既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这一理念不仅是重要的发展理念,而且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阐释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
中华文明传承五千多年,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反映了先哲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的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表明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天、地、人都是相互统一,相互依存的。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表明万物应顺应自然规律生长。《老子》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个“自然”,便是指自然规律。佛家的“众生平等”思想也认为万物都有生存的权利,共存于大自然之中,并倡导人们要爱护生命,尊重自然。“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这样的诗句也是在提醒人们让生态系统休养生息,保持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和自我循环能力,不能过度开发和利用。“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治家格言,也在提示我们,人的生存离不开大自然,衣食住行一切所需来源于大自然。但是自然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高度概括。
“两山”理念正是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基础,植根于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并在此基础上融入当今的时代特点而呈现出的独具中国特色的生态理念,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新成果。今年8月15日是首个全国生态日。践行“两山”理念,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这需要我们站稳人民立场,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向往变为现实。不同地区发展条件、资源禀赋不同,生态问题成因复杂,生态保护任务量大面广。这就要求我们要扎实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找到本地区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探索出适合本地区的生态治理路径和模式。把群众需要作为工作的第一视角,把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的第一标准,从群众急难愁盼的事情抓起,深入调查研究、精准谋策施策、办好民生实事,不断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向往变为现实。
践行“两山”理念,科学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生命共同体。做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工作,必须深刻认识和把握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追求,从更好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性出发,立足各生态系统自身条件,遵循“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湿则湿、宜荒则荒、宜沙则沙”的原则,既不能一味放任、屈从生态系统的变化,也不能仅仅按照主观意志对生态系统进行人为干预;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综合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系统性、完整性。
践行“两山”理念,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要积极探索推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选择具备条件的地区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一是依托优质生态资源,增值开发生态农产品。切实转变传统发展方式,通过不断挖掘生态产品各种“绿色要素”,发展精品生态农业、林业、牧业及渔业等,加强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运用,加快新产品研发,打造绿色品牌。二是挖掘生态文化资源,开发生态旅游产品。充分发挥生态健康养生、生态旅游休闲等产业对于探寻自然、保护环境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推进生态与健康、旅游、文化、休闲的融合发展。三是依托优质生态要素,发展环境敏感型产业。促进生态要素向生态工业品转化,应当充分利用清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适宜的气候等高质量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环境适应型产业,吸引环境敏感型产业,充分释放生态产品价值。
(作者系中共济南市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部讲师)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既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这一理念不仅是重要的发展理念,而且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阐释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
中华文明传承五千多年,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反映了先哲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的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表明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天、地、人都是相互统一,相互依存的。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表明万物应顺应自然规律生长。《老子》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个“自然”,便是指自然规律。佛家的“众生平等”思想也认为万物都有生存的权利,共存于大自然之中,并倡导人们要爱护生命,尊重自然。“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这样的诗句也是在提醒人们让生态系统休养生息,保持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和自我循环能力,不能过度开发和利用。“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治家格言,也在提示我们,人的生存离不开大自然,衣食住行一切所需来源于大自然。但是自然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高度概括。
“两山”理念正是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基础,植根于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并在此基础上融入当今的时代特点而呈现出的独具中国特色的生态理念,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新成果。今年8月15日是首个全国生态日。践行“两山”理念,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这需要我们站稳人民立场,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向往变为现实。不同地区发展条件、资源禀赋不同,生态问题成因复杂,生态保护任务量大面广。这就要求我们要扎实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找到本地区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探索出适合本地区的生态治理路径和模式。把群众需要作为工作的第一视角,把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的第一标准,从群众急难愁盼的事情抓起,深入调查研究、精准谋策施策、办好民生实事,不断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向往变为现实。
践行“两山”理念,科学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生命共同体。做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工作,必须深刻认识和把握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追求,从更好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性出发,立足各生态系统自身条件,遵循“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湿则湿、宜荒则荒、宜沙则沙”的原则,既不能一味放任、屈从生态系统的变化,也不能仅仅按照主观意志对生态系统进行人为干预;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综合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系统性、完整性。
践行“两山”理念,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要积极探索推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选择具备条件的地区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一是依托优质生态资源,增值开发生态农产品。切实转变传统发展方式,通过不断挖掘生态产品各种“绿色要素”,发展精品生态农业、林业、牧业及渔业等,加强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运用,加快新产品研发,打造绿色品牌。二是挖掘生态文化资源,开发生态旅游产品。充分发挥生态健康养生、生态旅游休闲等产业对于探寻自然、保护环境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推进生态与健康、旅游、文化、休闲的融合发展。三是依托优质生态要素,发展环境敏感型产业。促进生态要素向生态工业品转化,应当充分利用清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适宜的气候等高质量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环境适应型产业,吸引环境敏感型产业,充分释放生态产品价值。
(作者系中共济南市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部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