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蒙古族长调民歌:草原音乐活化石

蒙古族长调民歌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
点击查看原图
        茵茵绿草,朗朗蓝天,牛羊成群,长调深沉。蒙古族长调民歌拥有悠久的历史,是反映蒙古族游牧生活的牧歌式体裁。在广袤的草原上,与美丽风景相伴的还有蒙古族长调民歌,歌声悠扬动人,流动的旋律沁人心田,被誉为“草原音乐活化石”。
  
  蒙古族长调民歌是具有鲜明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的独特演唱形式。其旋律悠长舒缓、意境开阔,是蒙古族民歌的一种形式。在蒙古族形成时期,长调民歌就已存在,其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13世纪以来的文学作品中已有关于长调民歌的记载。直至今日,长调民歌仍保留着丰富的地域风格。在蒙古国和中国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牧民的社会和文化生活中,长调民歌都扮演着主要角色。
  
  蒙古歌曲主要分为两类,其一是乌日汀道(或称为长调),其二是短调。蒙古族长调民歌的发展,经历了从山林狩猎音乐文化时期向草原游牧音乐文化时期转变,再向亦农亦牧音乐文化时期发展的过程,其音乐风格也从结构短小、音调简洁、节奏明了、词多腔少的短调为主,逐步向长调占主导地位的风格转变,再至保留自身特色且融入中原地区文化的成熟样貌。
  
  作为与盛大庆典、节日仪式有关的表达方式,长调在蒙古社会享有崇高的地位。在婚礼、乔迁新居、婴儿降生、马驹标记以及其他蒙古游牧民族的社交活动和宗教节庆仪式上,都能听到长调的演唱。此外,在摔跤、射箭和马术比赛的狂欢运动会“那达慕”大会上,长调也是必不可少的表演项目。
  
  蒙古族长调民歌的创作与牧民的生活方式紧密相连,其内容也多围绕区域群体生产生活展开。长调民歌一般为上、下各两句歌词,演唱者根据生活积累和对自然的感悟来发挥,取材内容大都是描写山川草原、骏马牛羊、蓝天白云、江河湖泊等,以牧民特有的语言述说着蒙古民族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艺术的感悟,也有内容歌颂父母的爱情、亲密的友谊,表达人们对命运的思索。
  
  2005年11月,蒙古族长调民歌入选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2008年,自动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长调由32种采用大量装饰音的旋律构成,演唱者大量使用装饰音和假声,悠长持续的流动性旋律包含着鲜明的节奏变化,拥有极为宽广的音域和丰富的即兴创作形式。上行旋律节奏缓慢稳定,下行旋律常常插入活泼的三音重复句式。
  
  蒙古族长调民歌的主要特点是节奏自由、音域宽广、曲调悠长舒缓。音乐风格上,长调民歌具有叙事性和歌唱性,演唱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对自然的感悟来发挥,演唱节律各不相同,展示出蒙古族独有的音乐形态。在我国民族民间艺术宝库中,蒙古族民歌以其丰富的内容、独特的草原风格大放异彩,深受人们的欢迎和喜爱。
  
  长调民歌用蒙古语歌唱,其节奏舒缓自由,字少腔长,且因地区不同而风格各异。锡林郭勒草原的长调声音嘹亮悠长,阿拉善地区的节奏缓慢,科尔沁草原的以抒情为主。长调民歌在演唱时,演唱者可以根据情绪自由延长一些长音,让其旋律风格及唱腔上具有辽阔、豪爽、粗犷的草原民歌特色。蒙古族长调民歌以独特的方式演唱着民俗文化,呈现出牧民物质文化生活样貌,表现出鲜明的民族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