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济南市槐荫区成功创建12个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村

努力建设黄河流域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商报济南消息 11月24日,济南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介绍槐荫区“挖掘优势 创新发展——努力建设黄河流域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有关情况。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从会上获悉,槐荫区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截至目前,已成功创建12个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村、4个省级和美乡村、1个全市首批和美乡村先行片区。
  
  发布会上,槐荫区委副书记、区长刘敬涛介绍,槐荫区以科技创新支撑赋能农业发展“新动力”,实施品牌强农工程,农业现代化转型跑出“新速度”。
  
  槐荫区以吴家堡大米、西郊盖韭、吴家堡白莲藕、玉清湖圆葱为中心,大力加强生态农业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建设,推动农业发展提质转型,“槐荫四宝”惊艳出圈。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成功探索稻蟹、稻鸭生态种养技术,真正实现“一田多收”。引进、培育省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市级14家,家庭农场60余家,农业园区20个,鲁味斋、乐羊羊、盛农种苗、马大琛牛肉酱等一大批农业企业正在槐荫这片热土上茁壮成长。
  
  弘扬“稻改”精神,吴家堡大米种出“新高度”。建立水稻专业育苗合作社,推广“京引119”“金稻919”等优质品种,成功培育“济香1号”“济香2号”水稻本土新品种。引进“九大绿色防控技术”,建成5000亩绿色防控示范区,水稻生产实现零化学农药使用。探索无人机水稻直播技术,积极推广先进农机,水稻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大米全程不落地。吴家堡黄河大米被评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被授予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一粒米串起这片沿黄土地上的品牌梦、产业梦、富民梦。
  
  近年来,槐荫区以人居环境提升凝聚农村发展“向心力”,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截至目前,已成功创建12个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村、4个省级和美乡村、1个全市首批和美乡村先行片区。
  
  提升基础设施,展现“新颜值”。出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实施方案》,申请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项债资金3.16亿元,推动弱电线路全部入地、村内道路全部硬化、农业设施全部升级、墙体立面全部美化、房前屋后全部绿化。优化公共服务,展现“新风貌”。创新提出“引领、督办、协作、宣传、奖惩”十字工作法,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实现污水、绿化、道路、城乡环卫一体化等基础公共服务市场化运营。深化乡风文明建设,展现“新气象”。坚持“塑形”“铸魂”双管齐下,持续丰富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大力构建“15分钟健身圈”,村级运动场所实现全覆盖。
  
  槐荫区以特色产业融合增强高质量发展“竞争力”,创新融合模式。积极打造“河创田园”乡村品牌,建成“泉城稻花香”田园综合体,推广“水稻-油菜花”轮作等模式,汇聚赛石玫瑰园、向日葵园、莲藕生态园等特色农业景观,创建2个3A级农业景区、1个省级青少年研学基地、1个省级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特色采摘、餐饮、乡村民宿、民俗表演、青少年研学、康养、旅游、农产品销售等乡村旅游配套产业不断融合发展。

  ◎本组撰稿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高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