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昆曲:百戏之祖,百转千回

一曲戏腔唱尽世间百态
点击查看原图
        悠扬的水磨唱腔、绚丽的服装扮相、韵味悠长的唱词……数百年来,昆曲在五尺高台上唱出了风花雪月,道出了世间百态。昆曲原名“昆山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现又被称为“昆剧”,是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
  
  2001年5月,昆曲入选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2008年,自动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昆曲的唱腔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对中国近代的戏剧剧种有着巨大的影响。昆曲表演中的唱、念、做、打、舞等程式,也是京剧演员学习的基本科目。昆腔及其戏剧结构(旦、丑、生等角色)亦被其他剧种所借鉴。
  
  昆曲是现存的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起源于明代,其发源可以追溯至600多年前,由昆山人顾坚草创。到明代嘉靖年间,杰出的昆曲音乐家魏良辅对昆山腔进行大胆改革,吸收了当时流行的余姚腔、弋阳腔、海盐腔的特点,形成了新声腔,广受欢迎。这种腔调软糯、细腻,好像江南人吃的用水磨粉做的糯米汤团,因此昆曲也被称为“水磨调”。
  
  至明代万历年间,昆曲出现爆发式发展,呈现繁荣景象。当时,大量优秀的剧本涌现出来,演出人员数量庞大。据记载,当时仅苏州一地,昆曲的专业演员就有数千人。此外,昆曲影响范围在这里得到扩大,从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甚至在万历末年流入北京。
  
  对昆曲贡献巨大的剧作家汤显祖便生于万历年间,其创作的《牡丹亭》大胆地将闺门少女的爱情幻梦搬上舞台,演出后引起巨大的轰动。此外,还有许多优秀剧作家创作了多部昆曲作品。剧作的层出也进一步推动了昆曲的发展。
  
  从民间小调发展至极为重要的传统戏剧,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期间,昆曲成为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昆曲基础深厚,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昆剧是一种歌、舞、介、白各种表演手段相互配合的综合艺术,其表演拥有独立的体系和独特的风格,其主要特色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在长期的发展中,昆曲形成了载歌载舞的表演特色,尤其体现在各门角色的表演身段上。其舞蹈身段大体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说话时的辅助姿态和由手势发展起来的着重写意的舞蹈,一种是配合唱词的抒情舞蹈,既是精湛的舞蹈动作,又是表达人物性格心灵和曲辞意义的有效手段。
  
  昆曲唱腔华丽婉转,念白儒雅,表演细腻,舞蹈飘逸,加之精美的舞台置景,在各个方面都达到了戏曲表演的最高境界。在语言上,根据丑、副两类角色的念白特色,昆曲通常可分为南昆和北昆,南昆以苏州白和扬州白为主,北昆以大都韵白和京白为主。昆曲曲文秉承了唐诗、宋词、元曲的文学传统,曲牌有许多与宋词元曲相同。昆曲中的许多剧本,如《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都是古代戏曲文学中的不朽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