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古琴艺术:太古遗音,八音之首

古琴悠扬,刚劲浑厚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
点击查看原图
        有“金石之声”,散音厚实,按音余韵悠长,古琴演奏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艺术水准最高,最具民族精神、审美情趣和传统艺术特征的器乐演奏形式。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古琴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和中国的书画、诗歌以及文学一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者。
  
  古琴有“士无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书”之说,是国乐之精粹。“八音之中,惟弦为最,而琴为之首”,流传下来的古语称古琴为八音之首。相传,古琴创始于史前传说时代的伏羲氏和神农氏时期。古琴在中国可考证的历史亦有3000年之久。“高山流水”“焚琴煮鹤”“对牛弹琴”等广为熟知的成语典故皆与古琴相关。
  
  古琴是中国文人所必需的素质修养“琴、棋、书、画”当中的一种,且位居其首。古琴音量小,音色独特,空弦的散音有钟磬之感,吟猱之时又能发出完全不同的音色,是高雅、小范围的,适合知己间进行倾诉的乐器。古琴艺术吸纳了大量优雅动听的曲调,演奏技法复杂而精妙,而且有着独特的记谱法,大量乐谱都是通过口头流传下来的。
  
  古琴有七根弦,十三个徽,通过十种不同的拨弦方式,演奏者可以演奏出四个八度。古琴的演奏有三种基本技巧:散、按、泛。“散”是空弦发音,其声刚劲浑厚,常用于曲调中的骨干音;“泛”是以左手轻触徽位,发出轻盈虚飘的乐音(泛音),多弹奏华彩性曲调;“按”是左手按弦发音,移动按指可以改变有效弦长以达到改变音高的目的。同一个音高可以在不同弦、不同徽位用散、按、泛等不同方法奏出,音色富于变化。

  春秋战国时期,古琴的独奏音乐已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能力。当时,士族文人阶层兴起,在他们的观念中,弹奏古琴是修身养性的方式。孔子、师旷、庄子、荀子等先贤圣哲不仅在其作品中表达了各自的琴乐审美观念,同时也是出色的古琴家。汉代至六朝期间,古琴演奏从身份象征转向文人雅士的个人爱好。从考古文物中可发现,此时,古琴合体全箱式、七弦、两足、十三徽的形式已成熟,形制已基本稳定,并延续下来。
  
  人们弹奏古琴往往不仅是为了演奏音乐,还和自娱自赏、冥思、个人修养以及挚友间的情感交流密不可分。古琴的演奏是一种高雅和身份的象征,因此它成了一种贵族和文人的精英艺术,而不是一种面向大众的表演艺术。实际上,古琴和中国文人的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隋唐时期,古琴音色在贵族阶层不再受欢迎,但却在文人阶层中十分兴盛,并涌现了一批影响深远的文人琴家,王维、李白、顾况、白居易、温庭筠等不仅弹奏古琴,还参与琴曲创作。
  
  古琴艺术是继昆曲之后被列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的第二个中国文化门类。2003年11月,古琴艺术入选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2008年,自动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山东省诸城市既是诸城琴派的故乡,又是中国古琴的发源地之一。诸城派古琴艺术又称“琅琊派古琴”,形成于19世纪中叶,经几代琴家的探索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个具有鲜明艺术个性和特定曲目传谱的古琴流派。诸城派是中国古琴艺术的代表性流派之一。古琴艺术(诸城派)是国家级非遗项目,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