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理性看待“985硕士应聘薪资仅3400元”

        当下,就业形势仍旧吃紧,竞岗压力依然山大,大学生求职应聘尤需正视现实、摆正位置和保持理性。尤其是,既然现实一再昭示人们:“高学历≠高能力”“名校毕业≠出类拔萃”,理应及早摒弃“高学历=高薪酬”“名牌学校=优势岗位”等落后观念。

  近日,一条“985应届硕士应聘吐槽薪资仅3400元”消息冲上热搜,引发广泛热议。对此热闻,各方观点智仁相见莫衷一是,甚至看法截然相左。在我看来,在当下大学生就业艰难的时局下,格外应当冷静理性看待此事。

  消息说的是,近日一名某985大学硕士生在社交媒体上发文抱怨称,其在某招聘软件上看到一家公司招聘学术编辑的职位,薪资待遇显示为5K-7K,因此投递了简历。然而,与该公司人事部门沟通后却得知底薪仅3400元。其表示,自己作为一名985高校硕士生,平时做兼职都能挣得比这高,对此感到十分不满。

  应当廓清的是,在法治社会和市场经济环境下,硕士生求职应聘性属两厢情愿契约行为,作为聘用合同重要条款的薪资,尤需双方平等协商一致。换言之,如若应聘者认为薪资太低不对等自身价值——自己的劳动不止这个价钱,大可以用脚投票“人往高处走”。人才聘用合同乃平等民事主体之间契约行为,扯不上薪资多少是否公平问题。
 
  对于聘用单位而言,只要聘用行为不违反相关法律以及地方最低工资标准规定,如何定岗用人设定多少薪资待遇,便是市场主体受人才市场供求规律支配的自主行为,旁人当然可以置喙抵制,但却无权干预阻止。也就是说,用人单位给出多少薪资,是人才市场供求规律作用的结果,与“侮辱”八竿子打不到一块。

  至于消息中有如是细节:该公司人事部门称“2023年了,硕士生数量多如牛毛”,如是回答令博主感到非常气愤,觉得自己受到了侮辱。对此我倒认为,事主大可不必“非常气愤”,因为这够不上什么“侮辱”,对方不过说了一句“话糙理不糙”的大实话。毕竟,目下不争事实是,今年大学毕业生人数预计将达1158万,规模再创历史新高。雪上加霜的是,无论国内抑或国外,受疫情影响的裁员潮惯性仍在持续作用。其传递的信号是,今年应届生相比往年就业竞争压力势必加大,再叠加当下欠景气的经济大势,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性、复杂性不言而喻。毕竟物以稀为贵,食多无滋味,冷静下来想想,何来“侮辱”一说?

  回到引发吐槽的“底薪仅为3400元”上说事,用人单位出于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可持续发展需要,为了激励员工多干干好,设定“底薪”保底工资,你干得好才会水涨船高,拿到与岗位绩效挂钩的绩效、资金等浮动工资。总之,正常人正常情形下,工资总额应当不会止于3400元,想清楚了,又有何“槽”可“吐”?

  当下,就业形势仍旧吃紧,竞岗压力依然山大,大学生求职应聘尤需正视现实、摆正位置和保持理性。尤其是,既然现实一再昭示人们:“高学历≠高能力”“名校毕业≠出类拔萃”,理应及早摒弃“高学历=高薪酬”“名牌学校=优势岗位”等落后观念。在人才市场进入“买方市场”、就业竞争愈益白热化的背景下,只有“创新创优能力与岗位薪酬正相关”是确定定律,其他都是“神马是浮云”的不确定变数。

  ◎陈庆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