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不用考试就能拿证 “馅饼”还是“陷阱”?

        商报济南消息 为求职、升职计划取得资格证书原本是好事,但如果不想付出努力,轻信他人或机构不用考试就能拿证的承诺,往往会掉入陷阱。
  
  赵某与孙某于2019年认识,因孙某经常在朋友圈发办理教师资格证、普通话证书等各种资格证的有关消息,2022年4月,赵某联系孙某报名办理教师资格证。孙某表示只需要交费报名,不需要培训学习和参加考试,就能取得教师资格证。赵某信以为真,2022年4月5日,其向孙某微信转账支付了报名费15000元,孙某承诺6月份可以办下证来,后又说得到7月份,但7月份之后赵某就联系不上孙某了。随后赵某将孙某诉至法院,请求判令孙某返还报名费15000元及利息。
  
  法院经审理认为,根据《教师法》第十条的规定,取得教师资格必须具备法律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赵某在诉讼中称孙某承诺其不用相应学历、不用培训学习、也不用参加考试就可以拿到教师资格证,该承诺违反了法律的强制性规定,事实上,孙某也未对赵某进行培训,因此赵某与孙某口头达成的教育培训合同应属无效。根据《民法典》相关规定,赵某向孙某支付了费用15000元,孙某取得该财产没有法律依据,其应当予以返还。对于取得教师资格证应当具备相应学历并进行考试的事实,赵某和孙某作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均应知晓,因此双方对于合同无效均存在过错。赵某要求支付利息的请求,于法无据,法院不予支持。最终,济南市槐荫区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孙某向赵某返还15000元费用,驳回赵某的其他诉讼请求。判决作出后,双方均未上诉,现该判决已生效。
  
  承办法官表示,资格证书往往由相关部门颁发并进行管理,取得证书的唯一途径是参加授证单位组织的职业资格考试,成绩经认证合格才能颁发证书。切不可轻信网络广告信息承诺不用学习、考试就可以获取证书,如此走捷径很容易落入陷阱,浪费时间精力并付出相应代价。法官提醒:提升学历、获取证书须取之有道,应摒弃侥幸心理,避免违法行为。当事人之间达成的“花钱买证”合同往往因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而无效,且接受服务一方通常明知合同内容的违法性而为之,对合同无效同样存在过错,因此其自身也应承担相应责任。如本案中,赵某无权要求对方返还资金的利息损失。情况严重的还可能受到行政处罚等。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晓迪 通讯员 黄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