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祭
——钩沉黄海历史讲述黄海故事

《黄海传》作者:赵德发

有些人可能在采集或打猎时走出森林,还可能沿着河流一路下行,突然就看到了一片大水。他们尝尝这水,发现有一种特殊的味道无法饮用,望洋兴叹之余,便在海边漫步。他们发现滩涂上、礁石上有一些外壳坚硬的小东西,剥开后有肉可吃,便在附近找个地方居住下来。大水时涨时落,每次涨落之间都让他们有新的收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时人类已经学会了使用火,将贝类烤熟,可以去腥气,助消化。久而久之,他们食用后丢弃的贝壳就大量堆积,渐渐聚成大堆、积成长堤。这种贝壳堆、贝壳堤,至今保存在世界的许多地方。
中国的贝丘遗址,在黄海之滨发现得最多,从江苏沿海到辽东半岛多如串珠,规模较大的有日照东海峪文化遗址、即墨北阡文化遗址、烟台白石村遗址和邱家庄遗址、长海小珠山遗址、丹东阎索子遗迹等等。那一座座高高低低的贝丘,一片片被海水与时光磨损了的贝壳,都证明着人与海的亲密关系很早就在这里缔结。
在较晚的贝丘遗址里面,还发现了箭头、鱼叉、鱼钩、石网坠以及鱼骨等等,说明先人们不只捡拾贝类,还捕捉鱼类。他们大概是用手捉,用木棍打,用骨质或角质的鱼镖去刺,用荆棘或兽骨做成鱼钩去钓。20世纪70年代,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工作队为主发掘胶州三里河遗址,在该遗址的大汶口文化层中发现了大量的鱼骨、贝壳以及鱼鳞堆积,出土了很多陶器、石器、蚌器、骨器以及少量的玉器等,还发现了用鱼作为随葬品的墓葬。经专家鉴定,这些鱼骨涉及鳓鱼、黑鲷、梭鱼和蓝点马鲛,说明距今5000年左右,这里的人们已经开始享用多种海鱼,并视为珍品用来陪葬。
古人传说,包牺氏“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包牺氏就是伏羲氏,他发明了网,用于打猎和捕鱼,让人们的食物来源更加广泛。渔网,起初是用葛藤、麻绳或丝线结成,我们在博物馆看到石质或陶质网坠,会想象出古人往水中撒网时的画面和收获时的快乐。
《竹书纪年》载:“帝芒十二年,东狩于海,获大鱼。”芒是夏朝的第九代帝王,公元前1789年至公元前1732年在位。他为了黄河安澜,举行了隆重的“沉祭”黄河仪式,把一些猪、牛、羊沉于河中,还把当年舜帝赐给大禹象征治水成功的“玄圭”(黑色的玉圭)也扔了进去。
中国的贝丘遗址,在黄海之滨发现得最多,从江苏沿海到辽东半岛多如串珠,规模较大的有日照东海峪文化遗址、即墨北阡文化遗址、烟台白石村遗址和邱家庄遗址、长海小珠山遗址、丹东阎索子遗迹等等。那一座座高高低低的贝丘,一片片被海水与时光磨损了的贝壳,都证明着人与海的亲密关系很早就在这里缔结。
在较晚的贝丘遗址里面,还发现了箭头、鱼叉、鱼钩、石网坠以及鱼骨等等,说明先人们不只捡拾贝类,还捕捉鱼类。他们大概是用手捉,用木棍打,用骨质或角质的鱼镖去刺,用荆棘或兽骨做成鱼钩去钓。20世纪70年代,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工作队为主发掘胶州三里河遗址,在该遗址的大汶口文化层中发现了大量的鱼骨、贝壳以及鱼鳞堆积,出土了很多陶器、石器、蚌器、骨器以及少量的玉器等,还发现了用鱼作为随葬品的墓葬。经专家鉴定,这些鱼骨涉及鳓鱼、黑鲷、梭鱼和蓝点马鲛,说明距今5000年左右,这里的人们已经开始享用多种海鱼,并视为珍品用来陪葬。
古人传说,包牺氏“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包牺氏就是伏羲氏,他发明了网,用于打猎和捕鱼,让人们的食物来源更加广泛。渔网,起初是用葛藤、麻绳或丝线结成,我们在博物馆看到石质或陶质网坠,会想象出古人往水中撒网时的画面和收获时的快乐。
《竹书纪年》载:“帝芒十二年,东狩于海,获大鱼。”芒是夏朝的第九代帝王,公元前1789年至公元前1732年在位。他为了黄河安澜,举行了隆重的“沉祭”黄河仪式,把一些猪、牛、羊沉于河中,还把当年舜帝赐给大禹象征治水成功的“玄圭”(黑色的玉圭)也扔了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