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中国智慧

——钩沉黄海历史讲述黄海故事
《黄海传》作者:赵德发
点击查看原图
        随遣唐使船来唐的留学生们,也收获满满。他们系统地学习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带回经史子集,让中国文化风靡日本社会上层,渗透到思想、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推动日本进入“和魂汉才”时代。和魂汉才的意思是,以日本精神为主体,让中国智慧为己所用。
  
  朝鲜半岛与中国山水相连,走海路方便,文化交流更早更频繁。佛教东渐,在中国兴盛之后,首先传到这里。公元372年,前秦国君苻坚就派遣僧侣顺道等人携佛像与经书赠予高句丽。374年,高句丽僧人阿道在东晋学习几年,回高句丽传法。384年,东晋有一位梵僧摩罗难陀去百济传法。新罗的佛教,则是5世纪上半叶从高句丽传入的。
  
  朝鲜半岛的“三国”时期,到隋朝求法的僧人络绎不绝,陆路、水路并举。但大多是乘船先到山东半岛,而后再去大兴都城(今西安)。隋朝廷对他们亲切接待,延聘名德学者为他们讲授。据《续高僧传》卷十三、卷十五说.“释神迥、释灵润,先后于大业十年(614年)奉召入鸿胪寺,敷讲经论,教授三韩学人。”这等于专门开办了“三国”留学僧班,盛况空前。
  
  到了7世纪,新罗在唐朝帮助之下打败高句丽和百济,逐渐统一半岛,与唐王朝关系密切,在各个方面都向唐朝学习,大批新罗僧人经山东半岛入唐求法。圆仁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 一书中提到:从牟平县唐阳陶村之沿海乘船,“得好风两三日得到新罗”。从赤山浦渡海东行,也仅需两三天就可望见新罗西南沿海之山。这就是说,到了唐代,有一些去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船,不再从庙岛群岛北上,而是在山东半岛东端直接过海。
  
  因为从新罗来的僧人众多,山东沿海一带多处建有新罗坊、新罗院,便于他们暂时落脚或久住。史籍记载,从新罗入唐求法的僧人,有名有姓的170余人,实际人数应该更多。有一些新罗僧人在长安等地刻苦学习,回国后成为佛门龙象。
  
  慈藏就是其中一位。贞观十二年(638年),慈藏率弟子10余人渡海至登州。而后先去五台山,又去长安,受到唐太宗的格外照顾。五年后决定回国,皇上赐给他衣衲及诸彩缎。慈藏还提出,新罗经像未全,请得《大藏经》一部以及佛像回去,朝鲜从此才有了佛经总汇《大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