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归心灵的家园


◎文 吕兵伟
《天地之中说聊斋》是继《陶渊明的幽灵》之后,鲁枢元老师的又一力作。鲁老师自称:“‘天地之中说聊斋’,是一个中原‘土著’ 在天地之中的嵩山脚下对于《聊斋》的阅读与品味。”他的品读试图从蒲松龄钟情荒野、热爱乡土、尊重女性、善待万物的主旨中寻找其生态精神,探索《聊斋》中体现的“人与大地的关系”“生灵万物与大地的关系”。借助几十年生态研究的底蕴,这部家喻户晓的《聊斋志异》竟被他品评出不一样的味道。书中拉家常般的娓娓道来里,透递出他走遍大江南北的人生阅历、古今中西兼容的学问积淀,闪烁着电火般的感悟与灵动。
“对于中国人来说,乡村不仅仅是生产粮食的地方,它还是中国民族文化的源头、精神故乡。村头的一棵古树、一口老井,都凝结着几代人的情绪记忆。镇上的一座小庙、一座牌坊,关乎一方百姓的精神寄托”。作为一个从乡村走出来的“柴火妞”,书中这句话深深打动了我。
儿时,村中的两棵大枣树是我们活动的聚居地:到饭点了,大家不约而同端着碗来到枣树下开吃,也不用带凳子,露出地面的树根早被我们磨得光滑,那是孩子们的宝座,大人就直接一骨堆(蹲)。就着各家的八卦,大人吃得津津有味,孩子也尝到了百家饭。饭罢,孩子们围着大枣树捉迷藏、老鹰抓小鸡,女人们搬条凳子,忙着手里的各色活计……乡土,是我童年的梦幻。长大成人离开村子后,每次遇到困难,痛苦万分、纠结不已、辗转反侧之际,我便梦回那树荫之下,成了那个探着头听大人讲故事的小丫头。醒来之后,昨日的一团乱麻已经理清头绪,我只需要按部就班做事就大功告成。乡间的童年经历,让我本能地热爱乡野,痴迷鬼怪故事。童年给我的成长提供了充足的滋养,这样的成长经历让我的心灵能够轻易地“回归到本真的存在与澄明之中”。
看完《天地之中说聊斋》,我还校对了一下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文艺研究》前编审赵伯陶老师校注的《蒲松龄小品》一书。赵老师醉心于古典文学,鲁老师痴迷于生态学研究。研究方向千差万别的二人同时选了《骂鸭》一文进行研究。赵老师认为“公共道德力量的存在是避免社会全面崩溃的基础,读《骂鸭》对于认识古代社会乡村的生态环境大有助益”,鲁老师写道“只有当普通百姓心中都保有这种发自天性的善良,时代才会和顺,社会才会和谐”,可见两位大家都被这位乡下老翁感动,呼唤“更多的人像这位乡下老汉一样,以善心待人,多些宽容,多点同情,多些谅解”。
概而言之,鲁老师借助以《易经》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和国外生态学大师的理念,运用生态文化的观念解读蒲松龄的这部伟大作品。以期“重新为世人点燃青灯一盏,让那一丝清幽之光,照亮我们心头的自然,那便是我们自由美好生活的真正的本源”。
(《天地之中说聊斋》,鲁枢元/著,中州古籍出版社)
《天地之中说聊斋》是继《陶渊明的幽灵》之后,鲁枢元老师的又一力作。鲁老师自称:“‘天地之中说聊斋’,是一个中原‘土著’ 在天地之中的嵩山脚下对于《聊斋》的阅读与品味。”他的品读试图从蒲松龄钟情荒野、热爱乡土、尊重女性、善待万物的主旨中寻找其生态精神,探索《聊斋》中体现的“人与大地的关系”“生灵万物与大地的关系”。借助几十年生态研究的底蕴,这部家喻户晓的《聊斋志异》竟被他品评出不一样的味道。书中拉家常般的娓娓道来里,透递出他走遍大江南北的人生阅历、古今中西兼容的学问积淀,闪烁着电火般的感悟与灵动。
“对于中国人来说,乡村不仅仅是生产粮食的地方,它还是中国民族文化的源头、精神故乡。村头的一棵古树、一口老井,都凝结着几代人的情绪记忆。镇上的一座小庙、一座牌坊,关乎一方百姓的精神寄托”。作为一个从乡村走出来的“柴火妞”,书中这句话深深打动了我。
儿时,村中的两棵大枣树是我们活动的聚居地:到饭点了,大家不约而同端着碗来到枣树下开吃,也不用带凳子,露出地面的树根早被我们磨得光滑,那是孩子们的宝座,大人就直接一骨堆(蹲)。就着各家的八卦,大人吃得津津有味,孩子也尝到了百家饭。饭罢,孩子们围着大枣树捉迷藏、老鹰抓小鸡,女人们搬条凳子,忙着手里的各色活计……乡土,是我童年的梦幻。长大成人离开村子后,每次遇到困难,痛苦万分、纠结不已、辗转反侧之际,我便梦回那树荫之下,成了那个探着头听大人讲故事的小丫头。醒来之后,昨日的一团乱麻已经理清头绪,我只需要按部就班做事就大功告成。乡间的童年经历,让我本能地热爱乡野,痴迷鬼怪故事。童年给我的成长提供了充足的滋养,这样的成长经历让我的心灵能够轻易地“回归到本真的存在与澄明之中”。
看完《天地之中说聊斋》,我还校对了一下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文艺研究》前编审赵伯陶老师校注的《蒲松龄小品》一书。赵老师醉心于古典文学,鲁老师痴迷于生态学研究。研究方向千差万别的二人同时选了《骂鸭》一文进行研究。赵老师认为“公共道德力量的存在是避免社会全面崩溃的基础,读《骂鸭》对于认识古代社会乡村的生态环境大有助益”,鲁老师写道“只有当普通百姓心中都保有这种发自天性的善良,时代才会和顺,社会才会和谐”,可见两位大家都被这位乡下老翁感动,呼唤“更多的人像这位乡下老汉一样,以善心待人,多些宽容,多点同情,多些谅解”。
概而言之,鲁老师借助以《易经》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和国外生态学大师的理念,运用生态文化的观念解读蒲松龄的这部伟大作品。以期“重新为世人点燃青灯一盏,让那一丝清幽之光,照亮我们心头的自然,那便是我们自由美好生活的真正的本源”。
(《天地之中说聊斋》,鲁枢元/著,中州古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