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兴芬:残疾职工的贴心“娘家人”

辛兴芬指导残疾职工进行服装加工

在莒县福利服装加工厂,230多名工人都是残疾人。他们不但能够住公寓、享劳保,而且家中老人病有所医、孩子金榜题名还有奖励,这一切归功于他们有一个好厂长——“全国助残先进个人”“中国好人”“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全国五好文明家庭”“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辛兴芬。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荀杨 通讯员 李英杰
助残扶残,承担企业社会责任
莒县福利服装加工厂原是县水利局的一家下属企业。1993年,辛兴芬调入莒县水利局工作,当时正逢企业改制,在一次全局职工大会上,局领导宣布让她去服装厂担任厂长。
由于担心自己没能力搞好这个濒临倒闭的小厂。散会后,辛兴芬急忙跑到局长办公室面谈请辞,却被局长的一番话感动了:“这个厂子里有几个聋哑人,他们需要你,厂子办好了他们的生活就有着落了。”听完领导的话,辛兴芬暗下决心要尽全力把厂子办好。就这样,她带领着7个正式职工和6位聋哑人白手起家,开始了艰苦的创业,并且一干就是30年。
为了打开服装销路,辛兴芬带着煎饼、咸菜北上青岛南下广州,签订单找销路,缺资金,她就跑银行、找亲戚,到处筹措资金……过硬的产品质量和诚信赢得了大批订单,当年产值和职工工资翻了一倍。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辛兴芬自觉地担起接纳残疾人就业的社会责任,接纳来自全国各地的残疾人就业,这些残疾职工在厂里辛勤劳作,安居乐业。辛兴芬常说:“这些残疾人在外没人管便成了流浪人,在我这里能让他们变成有用的人,也能让他们跟正常人一样自己养活自己,实现自我价值”。
就这样凭着满腔热情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把工厂的规模一步步扩大,也帮助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就业实现人生价值,现在工厂共有289名职工,光残疾人就有237名。她为残疾职工办理了各项社会保险,每年200余万元的费用全部由企业承担。
爱心帮扶,做残疾人的“娘家人”
残疾人群体很难融入这个社会。面对这个群体,辛兴芬有独到的秘方——爱的三部曲。
第一步:做到感情零距离。生活中做好残疾职工的服务员,从刷碗、洗衣、做饭、整理床铺、打扫房间、整理个人卫生做起,面对面、手把手,教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她用慈母般的爱帮助65对残疾职工牵手,筑起爱的小家庭,并免费提供食宿,闲暇之余还承担起教育聋哑残疾职工孩子的责任。久而久之,她以实际行动拉近了与残疾人心的距离,与上百名残疾职工建立了“血肉”“鱼水”关系,成为残疾职工的贴心“娘家人”。第二步:教会掌握一门技能。工作中她是残疾职工的教员,教会他们掌握服装加工技能,培养他们做企业多面手、“万金油”,并鼓励他们参与企业管理。她总是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他们掌握一门技能,乃至多门技能,为他们提供掌握多种技能的机会,就能为他们多提供一些就业岗位的机会。第三步:教做明事理之人。社会中教他们明事理、讲道理,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如何与人相处,苦口婆心地反复教导他们如何做人、做事,让他们逐渐懂得责任与担当。
2020年10月27日,总投资2500余万元、建筑面积9193平方米的莒县残疾人安康中心交接仪式在莒县福利服装加工厂举行。安康中心的启用,标志着困扰福利服装加工厂多年的残疾职工住房问题得以解决,首批60户120名残疾职工住上了新楼。辛兴芬的心里时刻装着每一名职工,用爱温暖着每一名职工。对于这些残疾人来说,福利服装厂是他们的家,而辛兴芬是他们的“妈妈”。
壮大实力,帮助更多残疾人就业
现在慕名前来就业的年轻残疾人越来越多,辛兴芬明白要想更好地为残疾人服务,就必须坚持不懈地发展壮大企业,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设立更多的就业岗位,建设更好的生活环境,她将继续坚持企业发展理念,坚持扶持残疾人事业的恒心,继续怀揣梦想,坚韧地朝着更为宏远的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迈进。
经过不断的改革进取,辛兴芬带领的服装厂现已发展成拥有280多台先进机器设备,年加工服装50多万套(件),产品销往美、德、法、日、韩等十多个国家,年销售收入2000多万元,实现税收130多万元的一家省内业界有名的福利服装加工企业。
在关心照顾好本厂残疾职工的同时,辛兴芬还把目光投向了社会上更多需要帮助的人群。武汉疫情期间,她带领全厂职工加班加点做了600件棉大衣600床棉被,捐给了值班人员和群众。此外,她还常年资助山区200多名孤寡老人和家庭困难儿童,让老人安度晚年,圆孩子的求学梦,得到她救助的孤寡老人、病灾户、老党员、孤儿等数都数不清。这些年来,她为扶贫和资助残疾人捐款捐物达300余万元。
悄然间,辛兴芬和这些残疾职工已经度过了三个十年。“退休之前,我想的是等到这批工人们都退休的时候,我再离开,我要干到我干不动的时候。”这是她心中始终放不下的牵挂。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荀杨 通讯员 李英杰
助残扶残,承担企业社会责任
莒县福利服装加工厂原是县水利局的一家下属企业。1993年,辛兴芬调入莒县水利局工作,当时正逢企业改制,在一次全局职工大会上,局领导宣布让她去服装厂担任厂长。
由于担心自己没能力搞好这个濒临倒闭的小厂。散会后,辛兴芬急忙跑到局长办公室面谈请辞,却被局长的一番话感动了:“这个厂子里有几个聋哑人,他们需要你,厂子办好了他们的生活就有着落了。”听完领导的话,辛兴芬暗下决心要尽全力把厂子办好。就这样,她带领着7个正式职工和6位聋哑人白手起家,开始了艰苦的创业,并且一干就是30年。
为了打开服装销路,辛兴芬带着煎饼、咸菜北上青岛南下广州,签订单找销路,缺资金,她就跑银行、找亲戚,到处筹措资金……过硬的产品质量和诚信赢得了大批订单,当年产值和职工工资翻了一倍。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辛兴芬自觉地担起接纳残疾人就业的社会责任,接纳来自全国各地的残疾人就业,这些残疾职工在厂里辛勤劳作,安居乐业。辛兴芬常说:“这些残疾人在外没人管便成了流浪人,在我这里能让他们变成有用的人,也能让他们跟正常人一样自己养活自己,实现自我价值”。
就这样凭着满腔热情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把工厂的规模一步步扩大,也帮助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就业实现人生价值,现在工厂共有289名职工,光残疾人就有237名。她为残疾职工办理了各项社会保险,每年200余万元的费用全部由企业承担。
爱心帮扶,做残疾人的“娘家人”
残疾人群体很难融入这个社会。面对这个群体,辛兴芬有独到的秘方——爱的三部曲。
第一步:做到感情零距离。生活中做好残疾职工的服务员,从刷碗、洗衣、做饭、整理床铺、打扫房间、整理个人卫生做起,面对面、手把手,教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她用慈母般的爱帮助65对残疾职工牵手,筑起爱的小家庭,并免费提供食宿,闲暇之余还承担起教育聋哑残疾职工孩子的责任。久而久之,她以实际行动拉近了与残疾人心的距离,与上百名残疾职工建立了“血肉”“鱼水”关系,成为残疾职工的贴心“娘家人”。第二步:教会掌握一门技能。工作中她是残疾职工的教员,教会他们掌握服装加工技能,培养他们做企业多面手、“万金油”,并鼓励他们参与企业管理。她总是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他们掌握一门技能,乃至多门技能,为他们提供掌握多种技能的机会,就能为他们多提供一些就业岗位的机会。第三步:教做明事理之人。社会中教他们明事理、讲道理,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如何与人相处,苦口婆心地反复教导他们如何做人、做事,让他们逐渐懂得责任与担当。
2020年10月27日,总投资2500余万元、建筑面积9193平方米的莒县残疾人安康中心交接仪式在莒县福利服装加工厂举行。安康中心的启用,标志着困扰福利服装加工厂多年的残疾职工住房问题得以解决,首批60户120名残疾职工住上了新楼。辛兴芬的心里时刻装着每一名职工,用爱温暖着每一名职工。对于这些残疾人来说,福利服装厂是他们的家,而辛兴芬是他们的“妈妈”。
壮大实力,帮助更多残疾人就业
现在慕名前来就业的年轻残疾人越来越多,辛兴芬明白要想更好地为残疾人服务,就必须坚持不懈地发展壮大企业,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设立更多的就业岗位,建设更好的生活环境,她将继续坚持企业发展理念,坚持扶持残疾人事业的恒心,继续怀揣梦想,坚韧地朝着更为宏远的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迈进。
经过不断的改革进取,辛兴芬带领的服装厂现已发展成拥有280多台先进机器设备,年加工服装50多万套(件),产品销往美、德、法、日、韩等十多个国家,年销售收入2000多万元,实现税收130多万元的一家省内业界有名的福利服装加工企业。
在关心照顾好本厂残疾职工的同时,辛兴芬还把目光投向了社会上更多需要帮助的人群。武汉疫情期间,她带领全厂职工加班加点做了600件棉大衣600床棉被,捐给了值班人员和群众。此外,她还常年资助山区200多名孤寡老人和家庭困难儿童,让老人安度晚年,圆孩子的求学梦,得到她救助的孤寡老人、病灾户、老党员、孤儿等数都数不清。这些年来,她为扶贫和资助残疾人捐款捐物达300余万元。
悄然间,辛兴芬和这些残疾职工已经度过了三个十年。“退休之前,我想的是等到这批工人们都退休的时候,我再离开,我要干到我干不动的时候。”这是她心中始终放不下的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