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旱灾

——一部绚烂的大熊猫文明史
点击查看原图
        17世纪时,整个欧洲“进入了一个经济衰退、粮食减产、死亡率上升、社会叛乱频发的时代”。在17世纪末,“一次大饥荒可能消灭了法国全国人口的10%”,“全英国1/4的人口处于极度贫困的状态”,一场波及面极广的特大饥荒使“芬兰全国人口消失了1/3”。更为可怕的是,这种现象几乎覆盖整个地球,根据学者乔弗里·帕克的研究,“当时全球可能有1/3的人口在频繁的战乱、饥荒和瘟疫中消失”。“早在1973年,竺可桢就指出我国最近几个世纪以来的寒冷期是公元1470年至1520年、公元1620年至1720年和公元1840年至1890年,最低气温出现在公元1650年前后”。在这段离我们最近的“寒流”中,中国社会的混乱是其他气候温暖时期罕能见到的。
  以明末为例。从夏朝到今天,4000多年里,明末的气温是最低的。这种极端气候引发的天灾数量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根据历史学家邓拓先生的统计,“整个明朝276年的历史中,全境内共计发生各类天灾1011次,平均每年发生3.7次”。明末频繁发生的天灾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使这个曾经的庞然大物轰然倒下。
  极寒气候剥夺了农作物生长所需的水分,于是旱灾发生,粮食减产、绝收,饥荒出现。干旱同时会引发一系列可怕的后果,这其中,有一种灾难使人类如临末日,制造这种灾难的魔鬼就是蝗虫。并非所有的物种在寒冷的气候中都会面临劫难,蝗虫就会在干冷的气候中迎来种族兴旺。条件适宜时,一只雌蝗虫能够产下上千粒虫卵,但这些虫卵并不都有机会发育为成虫。一般情况下,它们成功孵化的概率是极低的,对它们生长不利的一个因素就是降水。湿润的土地能够帮助微生物繁殖,这对虫卵的发育不利,而丰沛的降雨能够对飞蝗的幼虫发动物理攻击,积水甚至能够将虫卵淹死。干旱时,一切对蝗虫不利的因素都消失了,大量的虫卵被成功孵化,它们集结成群、迅速繁衍,族群像滚雪球一样迅速壮大,吞噬一切植被。
  干旱对大熊猫族群的影响也显而易见,这种影响直接作用在竹子上。长期的干旱使竹子的光合作用减弱,使其代谢氮元素的能力降低,糖浓度随之增高,这为开花奠定了基础。根据研究,竹林开花正是气候干旱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