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海魂

——钩沉黄海历史讲述黄海故事
《黄海传》作者:赵德发
点击查看原图
        但生命进化的康庄大道也有峰回路转的情况。大约5000万年前,有一些脊椎动物感觉陆地上不好生存,又回到海中,但仍然保留用肺呼吸、给幼崽喂奶等习惯,成为海洋哺乳动物,如鲸鱼、海豚、海豹、海狮之类。
  
  1992年,我在日照第一海水养殖总场挂职半年,后来又采访过许多渔民,还曾随他们出海打鱼,听到好多关于海中生物的故事。有人讲,陆地上有什么,海里就有什么;陆地上的牛、猪、狗、蛇等,海里都有,连人类也有。从前海边有大户人家请戏班唱戏,戏台搭在海滩上,海人也混进人群看。它们看着看着,受到感动,流着眼泪咕咕直哭。大戏散场,人们回家,海人也潜入海中。
  
  听到更多的,是关于海中“过大鱼”的故事。渔民们说,过去海里经常“过大鱼”,鱼的身体像小山,尾巴像大旗。胶东半岛的渔民称之为“过龙兵”。在海上遇到了,都要在船头烧纸磕头,向大鱼祷告,还要向海里倾倒大米、馒头,为“龙兵”添加粮草。
  
  传说阴历四月初八是“过大鱼”的日子,日照北部海边的渔民都不出海,纷纷到海边摆出供品,烧香磕头。有的鲸鱼搁浅死去,其骨骼被人收起当作宝物。青岛西海岸、日照市涛雒镇,过去都有鱼骨庙,用鲸鱼骨头做架构建起。在日照森林公园南门外,与海只有一路之隔的御海湾茶园,现在还竖立着一根高5.5米、重550斤的鲸鱼下颌骨,基座上刻有“海魂”二字。
  
  不只在日照,其他许多地方都有对“大鱼”(或称“老鱼”“神鱼”)的崇拜行为,有好多与鲸鱼有关的建筑。明嘉靖《海门县志》载,在县城东北有鱼骨桥。“每闰岁东海出此鱼,乘潮而上,潮落则涸于沙……多人取其二腮骨作桥,长丈五尺余,经百年不朽。”在威海,1916年曾用巨大的鲸骨装饰坞口公园,并将此处更名为“鲸园”,引来众多看客。
  
  我在养殖场挂职时,曾看到一些让我这个农家子弟难以理解的现象。有一次天文大潮袭来,拦海大坝有被冲垮的危险,全场干部职工连夜抢险,我也参与。当潮水退去,大伙坐在坝顶休息,准备迎接半夜将至的下一次大潮时,我看到了一个奇特的情景:大海一片漆黑,海面上却出现了青白色的“火苗”,一道一道向岸边靠近,到了岸边却随着浪头扑岸消失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