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自立门户”

——钩沉黄海历史讲述黄海故事
点击查看原图
        有的典籍,将“四海”明确为四个海域,并标注了位置。如《山海经》中有这样的记载:“逐水出焉,北海注于渭,其中多水玉。”“苕水出焉,东海流注于泾水,其中多美玉。”“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郁水出湘陵南海。”以今人的地理知识来看,这些说法有些荒诞。
  后来的一些古书和文章,一般是把中国以东的海统称为东海,将渤海称为北海(西汉外交家苏武牧羊之处、现属俄罗斯的贝加尔湖也曾被称为北海),青海湖、博斯腾湖、里海、地中海等等都曾被叫作西海。而南海,在汉代、南北朝时称为涨海、沸海(因为潮水汹涌),至清代才逐渐改称南海。
  另外,半封闭的胶州湾,曾被称作“少海”,名称来历与东夷族始祖少昊有关,意思是“少昊之海”。唐宋以来,这里贸易兴隆、货运繁忙,清代文人评出“胶州八景”,其中一景就是“少海连樯”,指这里的船特别多,桅杆相连。
  古人眼中的东海,相当于今天的黄海与东海。一个重要的证据便是,秦代在现今苏北、鲁南沿海置东海郡,治所在郯县(今山东郯城)。中间虽有变更,地盘缩小,但到唐代还有此郡。在鲁东南的许多村庄,如果追溯其祖先来历,许多人都说从东海来。我所属的赵氏家族也是这样,始祖于600年前来自东海,在临沂东边的沭河岸边落户。许多证据表明,明朝初年组织的人口大迁徙,原东海郡是一个重要的输出地。民国元年(1912年)在苏北设东海县,也是沿用了古人的称谓。
  那么,黄海后来为何从东海分出来自立门户呢?
  因为黄河。
  黄河,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这条弯弯曲曲像东方巨龙的世界级大河,古人曾用“铜头铁尾豆腐腰”一语来形容它。那个“豆腐腰”,在现今河南省东部。以此为转折点,它忽而向北,忽而向南,忽而向东,“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据史料记载,在1946年前的3000—4000年间,黄河下游决口泛滥1593次,河道因泛滥大改道26次,决口1000多次。洪水遍及范围北至海河,南达淮河,纵横25万平方公里。每当黄河决口时,浊流滚滚,摧城池,淹村庄,漫灌田野,夺取别的河道闯进北海或东海。这就是让华夏儿女祖祖辈辈心惊胆战的黄河“龙摆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