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讲解乱象”如何求解

        “三分看七分讲”,讲解是连接展品和大众的重要途径。要“读懂”一座博物馆,一名优秀的讲解员成了不少游客心中最好的“领路人”。通过引人入胜的讲解吸引观众走进历史、感受文化,充分体现了博物馆在收藏、展示功能之外,作为社会文化教育机构的重要作用。

  众所周知,博物馆基本都提供官方讲解服务,馆内讲解员和志愿者上岗服务都经过严格的培训和考核,这种服务通常比较规范和专业。然而,因博物馆提供的官方讲解服务资源有限,一些机构或个人便以营利为目的,在博物馆内开展非官方认证的讲解或组织研学教育活动。非馆方讲解机构和个人讲解员虽然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馆方讲解人力不足问题,但其讲解内容和人员素质都远远赶不上馆方专业人员,服务质量很难保障。有的讲解员音量扰人,还经常霸占展品最佳观赏位置,影响看展秩序;有的把野史当正史,甚至混杂着低俗段子污染观众;还有的勾结“黄牛”代为订票,破坏博物馆门票正常销售秩序……凡此种种,讲解“乱象”亟待进行有效遏制。

  整治博物馆“讲解乱象”需要“多方求解”,以期实现“双向奔赴”。首先,博物馆馆方应主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对涉及违规行为的非馆方讲解服务,要向有关部门进行举报,请相关部门对其进行调查和惩处;其次,馆方应加强自身服务能力和水平建设,在“量”和“质”两个方面进行提高;第三,扩大博物馆讲解员和讲解志愿者队伍,构建多元讲解服务团队,缓解讲解力量不足的现状;第四,监管部门要出台管理办法和整治措施,进一步规范讲解秩序,加强社会讲解资质资格认证,为馆内外讲解服务立规矩、定章程、拟法则,让“馆方”和“非馆方”为了一个共同目标“双向奔赴”,以期最大程度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博物馆讲解乱象的治理,需要国家博物馆、地方博物馆、非馆方机构和个人、监管部门以及社会各方共同努力。馆方讲解和“非馆方”讲解要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和合而为、“双向奔赴”,实现“双赢”,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博物馆的教育作用,更好满足公众的观展需求和文化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