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留痕

——钩沉黄海历史讲述黄海故事
点击查看原图
        因为这种山在蒙阴县岱崮镇最为集中,地质学家就将其命名为“岱崮地貌”。这是继“张家界地貌”“喀斯特地貌”“嶂石岩地貌”“丹霞地貌”之后的中国第五大造型地貌。我在沂水县攀登过好几个崮,发现那些平平的崮顶大致在一个水平线上。
  那个水平线,是几亿年前的海底。那些来自陆上的碎屑物,海中生物的骨骼和残骸,火山灰和宇宙尘,在化合作用下形成的碳酸钙,经历了亿万年的堆积成为岩石。不知过了多少万年,海水渐渐消退,沉积岩裸露为地表,成为地球的一块外壳。又不知过了多少万年,雨水冲刷,风力剥蚀,地表出现缝隙,且一年年扩展。缝隙变深,成为沟壑,沟壑再扩展,让沉积岩不断坍塌,最后只剩下一块一块,分散在各个山顶,像乳头,像瓶盖,像圆球,像方盒,被后来出现在这里的人类统称为“崮”。就连五岳之首泰山,当年也是顶着这样的一层岩壳生长的,只是它长得太猛,岩壳被它甩到了一边,现在在后石坞还能找到一些碎块。
  海退时期的留痕,今天也能在黄海边找得到。日照港原名石臼港,因建在原日照县石臼镇而得名。这里的海边有大片花岗石裸岩,上有多处臼状石坑,此地故称“石臼”。传说,石臼系舂米而成,舂米者一为渔家,一为南宋水军。当年李宝带水军奇袭金国水军,中途曾在此停留歇息,用这些“石臼”杵米。其实,“石臼”的制造者是冰川。不知是在哪个冰期,厚厚的冰川覆盖了这里,后来冰川消融,底层形成湍急水流,夹带着沙砾在岩石上冲刷、旋转,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个这样的“石臼”。
  有资料显示,在青岛崂山、连云港云台山,都有这种冰川遗迹。在崂山东侧,还有漫长的冰碛海岸和星罗棋布的海碛小岛。主峰海拔1132.7米的崂山,是我国大陆海岸上最高的山,冰期时披坚执锐,有许多沿山谷而下的冰舌所向披靡,夹带了大量漂砾。这些被冰川从别处带来的石头,现在的海岸上有,潮间带以下也有,有的隐于水下成为暗礁,有的露出海面成为小岛。
  在崂山西南方向的海边,有一座17米高的石柱,像一位老人坐在碧波之中,人称“石老人”。那是中国基岩海岸典型的海蚀柱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