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东营垦利区探索“353”模式

创新社会力量参与地名工作新路径

        商报消息 近年来,社会力量参与地名文化保护工作成为山东省地名工作一件大事,以此为契机,全省多个市、县倾力打造了一批地名工作创新模式。在东营垦利区,由“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参与”搭建的地名文化保护“353”新模式,成为其中一项有力实践。

  “为了做好本地地名工作,我们在交通、水利、文旅等10余个部门的通力配合下,目前已经形成了完善的地名工作领导队伍。”垦利区民政局党组成员、社区建设服务中心主任张合奎向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表示,随之一同成熟的还有一支地名“智囊”队。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垦利区已先后聘请超过20位垦利本地在文史、民俗、地名等方面的学者、专家一同组成专家组,为地名管理、保护提供智力支持。以此为依托,区级“黄蓝情”地名文化志愿服务队则提供了社会组织的骨干力量。“从地名管理条例宣传到‘访地名、寻故事、忆乡愁’,在这些团队的帮助下,我们累计开展了主题活动30余次。”一系列切实举措真正让文化活起来、品牌立起来。

  “挖、整、研、宣、护,这是垦利区地名工作的五字口诀。”张合奎向记者解释道,所谓“挖”与“整”,就是在地名普查基础上,动用社会力量深入挖掘地名含义,并在此基础上,组织热爱地名的志愿者在专业地名工作者指导下对信息进行系统整理,“我们目前形成了内容详实、分类有序、查询便捷的档案52套。”依托这些资料,对地名文化的“研”同样得以进行,《垦利区村落名称中的移民文化》等理论研究成果7篇相继发布,《垦利乡村概览》等研究成果也得以转化。此外,以“黄河”为元素的垦利区黄河口文化园打造地名文化宣传实体阵地—黄河口地名文化主题公园和《垦利区地名文化遗产认定工作方案》成为了“宣”和“护”的有力代表。

  值得一提的是,为聚焦地名与社会文化生活的融合,助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一系列“地名+”行动在垦利区根植。据了解,以地名为依托开展的慈善事业成为促进垦利区地名文化保护和慈善事业“双赢”的切实举措,而联合文旅局围绕沿黄著名地标打造的3条旅游线路则实现了地名与旅游“游中学,学中游”融合。“遵循‘地名+文化’的思路,我们开展了10余次地名文化进农村、社区、企业、学校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张合奎表示。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朱德蒙 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