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水从天上来?

——钩沉黄海历史讲述黄海故事
点击查看原图
        30年前,我刚到日照那会儿,感觉自己像故乡土地上伸出的一根地瓜秧,拖拖拉拉100公里,到黄海之滨伸头探脑,想了解那片蓝色的奥秘。奥秘没了解多少,身上却实实在在沾了一些海味儿。
  过了一年,一根更老的地瓜秧也来了,那是我父亲,来看望我们一家三口。我陪着老地瓜秧去看海,他也是伸头探脑。他看了几眼,满脸惊愕:“哎哟,哪里来的这么多水?”我说:“江河里来的。”他问:“茅河里的水也来?”我向南一指:“当然啦,从连云港那边入海。”茅河,是我家乡老一辈人对沭河的称呼,那条河距我村子只有10多公里。父亲点了点头,表示疑问消除。
  父亲走后,我忽然觉得我的回答不够正确。“千条江河归大海”“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古人虽然这样讲,但我估计江河的水再多,也不足以汇成占地球表面积71%的海洋。那么,海水从哪里来?我开始注意这个问题,查阅了许多书籍、资料。
  有些古人认为,水从天上来。西晋高官兼文学家张华,在他所著笔记《博物志》中讲了一个故事,证明天河与大海相通:有人住在海岛上,发现每年八月有木筏过来,随即离去,从不失期。有个人忽发奇想,就在木筏上建造了楼阁,备足食物,乘坐木筏走了。过了很长时间,到达一个地方,发现有城郭房屋,里面有许多妇女在纺织。他见一个男人牵牛到河边小屋旁边喝水,便问他这是什么地方。那男人回答:“你回到蜀郡,问严君平便知。”后来他到了蜀地,见到擅长占卜的严君平,严君平说,某年某月某日,有客星犯牵牛宿。他计算一下,那天正好是他到了天河。
  坐着木筏渡海,竟然去了天河见到牛郎织女,这个故事真够奇谲。在古人眼里,天河横亘,银波闪闪,大海与它相通,水量岂不丰沛?
  从西晋到盛唐,400多年过去,大诗人李白在世。他也认为水来自天上,那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在世间传诵了1000多年。然而诗人这样讲,只是夸张与想象,并不代表真实情况。今人大多知道“三江源”,可能会将这句诗理解为黄河源头的海拔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