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画卷
——一部绚烂的大熊猫文明史
![](..\..\..\resfiles\2023-07\31\lscm20230731a0014v01_5.jpg)
![](../../../skin/fangda.jpg)
“伍特华描述缅甸摩谷‘大熊猫’ 化石时,仅仅根据‘P2(前臼齿上排第2颗牙齿)只有一个牙根,P1(前臼齿上排第1颗牙齿)可能没有’这一特点另立新属、新种,其根据是不够充分的……其他各部分的特征和尺寸都与我国华南更新世中、晚期洞穴堆积中发现的大熊猫化石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它们都应属于同一属、同一种内的亚种。”
巴氏大熊猫亚种的命名在先,根据国际命名法的优先权,后命名的大熊猫洞穴亚种最终被改为巴氏大熊猫亚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巴氏大熊猫。
目前发现的巴氏大熊猫化石分布范围极其广泛,我们据此推知了一幅史前画卷。
一百万年前的亚洲大陆上,云贵高原和秦岭缓缓“长高”,与隆升到一定高度的青藏高原一起成为我国西南地区的天然屏障。干冷的气流受到高山阻隔,难以肆意横行,我国的气候环境因此发生了显著变化。气候适宜,竹类茂盛生长,大熊猫祖先食物充足,体形不断变大,由小种大熊猫一路演化,成为大熊猫武陵山亚种,又成为巴氏大熊猫亚种,并随着不断扩张的竹类领地繁衍、迁徙,渐渐将步伐迈向更加广阔的天地。
巴氏大熊猫的足迹遍及中国华南的珠江流域、华中的长江流域、华北的黄河流域,甚至出了国门,分布到越南、老挝以及缅甸北部。那时候,向西到缅甸,向东至江淮平原,向南到越南,向北翻越秦岭直到山西平陆等地的广泛地区,四处可见巴氏大熊猫活动的身影。
海南省也发现了巴氏大熊猫的踪迹。2006年,在海南昌江信冲洞和红林采石场的裂隙堆积层里,海南省考古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了哺乳动物化石。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李超荣教授高度重视并参与了后续的发掘,获得了大量动物化石。之后,黄万波对这些化石中的两枚食肉类动物的犬齿进行了鉴定,得出其为巴氏大熊猫犬齿的结论。
海南岛与大陆隔海相望,巴氏大熊猫怎样越过海面,到达这里?原来,在巴氏大熊猫生活的时代,气候远比现在冷,大量的海水被冻结成冰,汇集在两极地区,导致海平面不断下降,海南岛与大陆间的琼州海峡陆桥出露,巴氏大熊猫顺着这一陆桥来到了海南岛。后来,间冰期到来,气候回暖,坚冰解冻,海平面上升,曾经迁徙的路径被海水淹没,巴氏大熊猫就这样被“隔离”在远离陆地的海南岛上。
巴氏大熊猫亚种的命名在先,根据国际命名法的优先权,后命名的大熊猫洞穴亚种最终被改为巴氏大熊猫亚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巴氏大熊猫。
目前发现的巴氏大熊猫化石分布范围极其广泛,我们据此推知了一幅史前画卷。
一百万年前的亚洲大陆上,云贵高原和秦岭缓缓“长高”,与隆升到一定高度的青藏高原一起成为我国西南地区的天然屏障。干冷的气流受到高山阻隔,难以肆意横行,我国的气候环境因此发生了显著变化。气候适宜,竹类茂盛生长,大熊猫祖先食物充足,体形不断变大,由小种大熊猫一路演化,成为大熊猫武陵山亚种,又成为巴氏大熊猫亚种,并随着不断扩张的竹类领地繁衍、迁徙,渐渐将步伐迈向更加广阔的天地。
巴氏大熊猫的足迹遍及中国华南的珠江流域、华中的长江流域、华北的黄河流域,甚至出了国门,分布到越南、老挝以及缅甸北部。那时候,向西到缅甸,向东至江淮平原,向南到越南,向北翻越秦岭直到山西平陆等地的广泛地区,四处可见巴氏大熊猫活动的身影。
海南省也发现了巴氏大熊猫的踪迹。2006年,在海南昌江信冲洞和红林采石场的裂隙堆积层里,海南省考古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了哺乳动物化石。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李超荣教授高度重视并参与了后续的发掘,获得了大量动物化石。之后,黄万波对这些化石中的两枚食肉类动物的犬齿进行了鉴定,得出其为巴氏大熊猫犬齿的结论。
海南岛与大陆隔海相望,巴氏大熊猫怎样越过海面,到达这里?原来,在巴氏大熊猫生活的时代,气候远比现在冷,大量的海水被冻结成冰,汇集在两极地区,导致海平面不断下降,海南岛与大陆间的琼州海峡陆桥出露,巴氏大熊猫顺着这一陆桥来到了海南岛。后来,间冰期到来,气候回暖,坚冰解冻,海平面上升,曾经迁徙的路径被海水淹没,巴氏大熊猫就这样被“隔离”在远离陆地的海南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