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盘中餐

——一部绚烂的大熊猫文明史
点击查看原图
        不同学说的支持者仍在不断从分子生物学、考古学等学科中寻找能够支撑己方论点的证据。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我们才对由古猿到人的进化脉络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那就是,无论我们的祖先来自哪里,都经过了古猿—能人—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的阶段。
  1984年,科研人员在巫山县龙骨坡遗址发现了小种大熊猫化石,经研究判断,这些化石有200万年左右的历史。一年后,巫山人的化石及文化遗物石制品被巫山考察队发现,经过研究,这些化石距今有200多万年。随着考察的阶段性深入,更多的石制品被发现,其中一些石制品被打磨得较为精致,具有典型的旧石器时代特征。
  除了小种大熊猫化石、巫山人化石和大量石制品,在龙骨坡遗址中还出土了大量的动物化石。科研人员根据这些化石判断,在更新世早期,三峡地区既有华南动物区系的成员如毛猬、犀、笔尾树鼠等出没,又有西南动物区系的成员如中华猬、毛耳飞鼠、打金炉中华绒鼠等活动,还有华北动物区系的成员如刺猬、小飞鼠、转角羚等从北方迁徙而来,小种大熊猫的家园里,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热闹景象。
  科研人员在龙骨坡遗址中还发现了象、犀、牛、鹿等大型草食类动物的骨骼化石,化石上的砍砸痕迹清晰可见,而小种大熊猫化石的保存程度较为完好,化石上没有发现砍砸痕迹。这些发现表明,巫山人能制作工具并进行有计划的狩猎行动,主要猎物是一些性情较为温驯的大型食草动物,小种大熊猫可能不是他们的主要猎食对象,但在当时的环境下,一旦他们与小种大熊猫相遇,还是可能会将其作为“盘中餐”。
  从大型食肉动物眼中的猎物到拥有一定的自保与反击能力,工具成为远古人类的伟大法宝。逐渐变冷的气候使茂密的森林渐渐向植被稀疏的草原过渡,古猿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家园来到地面,过上了心惊胆战的生活。他们需要时刻保持警惕,以防成为地面上强大掠食者的“盘中餐”,还要在食物越来越稀少的情况下抓住一切能填饱肚子的机会。
  第一个能够利用工具的人属成员很快出现了,我们叫他能人。与具有锐利的爪、锋利的牙等极具攻击性“武器”的掠食者不同,能人自身的杀伤力极低,连一些大型食草动物都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