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拇指
——一部绚烂的大熊猫文明史


来自微观方面的研究也表明了这一点,科学家通过扫描电镜对小种大熊猫牙齿釉质的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将其与始熊猫进行了对比,发现了两者之间的差异。
由羟磷灰石晶体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组合形成的釉柱,是牙齿釉质的基本结构单位,通过对始熊猫和小种大熊猫牙齿化石的扫描电镜图像进行分析,科研人员发现,与始熊猫相比,小种大熊猫牙齿的釉柱更细,单位面积釉柱的密度更大,釉柱绞绕程度更强,柱间质更薄。这些变化使小种大熊猫的牙齿釉质更加坚硬而具有韧性,其牙齿对抗咀嚼压力的能力也有所增强。
食物的物理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哺乳动物牙齿的结构类型,由此推断,正是因为竹子在小种大熊猫食谱上所占的比例达到了一定程度,所以小种大熊猫的牙齿才向着相应的方向进化,而适应食竹的进化不仅体现在牙齿上。
竹子的质地比一般的草本植物坚硬得多,长期以此为主要食物,小种大熊猫的咀嚼肌被锻炼得十分发达,矢状脊凸起,以使更多的颊肌附着,下颌联合部延长,下颌周围的骨骼变得厚实、坚固,头骨向更宽、更大的方向进化。这些进化使大熊猫的脸颊看上去越来越圆。此外,为了支撑沉重的头部,颈部也向粗壮的方向一路进化。然而,这些特化都比不上伪拇指的神奇。
我们在动物园里能近距离观察大熊猫进食。一只圆滚滚的、萌态十足的大熊猫坐在地上,将身边的竹笋用前掌捧起,放在嘴边,然后嘴巴一伸,咬住笋壳后向旁边斜拉,前掌尖锐的钩爪探出,钩住笋壳上端往下旋转,“手嘴并用”之下,竹笋很快露出了美味的笋芯,大熊猫就幸福地大快朵颐起来。很快,这根竹笋被大熊猫吃完了,但它明显不满足,四处张望之后,又从地上抓起一根鲜嫩的竹竿吃了起来。竹竿上的竹叶在摇曳,大熊猫的注意力被美食吸引,它用前掌握住竹竿,往下一捋,竹叶顺利地脱离了竹竿,进入它的掌中,继而被它送进嘴里。前掌与嘴巴的默契配合,让大熊猫吃竹子的速度非常快,流畅的进食过程具有赏心悦目的美感。
在动物界,除了一些灵长类动物,绝大多数的动物都不能使手掌对握,而大熊猫显然不在此列,这主要归功于它们在漫长进化过程中诞生的一个重要的食竹工具——伪拇指。
由羟磷灰石晶体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组合形成的釉柱,是牙齿釉质的基本结构单位,通过对始熊猫和小种大熊猫牙齿化石的扫描电镜图像进行分析,科研人员发现,与始熊猫相比,小种大熊猫牙齿的釉柱更细,单位面积釉柱的密度更大,釉柱绞绕程度更强,柱间质更薄。这些变化使小种大熊猫的牙齿釉质更加坚硬而具有韧性,其牙齿对抗咀嚼压力的能力也有所增强。
食物的物理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哺乳动物牙齿的结构类型,由此推断,正是因为竹子在小种大熊猫食谱上所占的比例达到了一定程度,所以小种大熊猫的牙齿才向着相应的方向进化,而适应食竹的进化不仅体现在牙齿上。
竹子的质地比一般的草本植物坚硬得多,长期以此为主要食物,小种大熊猫的咀嚼肌被锻炼得十分发达,矢状脊凸起,以使更多的颊肌附着,下颌联合部延长,下颌周围的骨骼变得厚实、坚固,头骨向更宽、更大的方向进化。这些进化使大熊猫的脸颊看上去越来越圆。此外,为了支撑沉重的头部,颈部也向粗壮的方向一路进化。然而,这些特化都比不上伪拇指的神奇。
我们在动物园里能近距离观察大熊猫进食。一只圆滚滚的、萌态十足的大熊猫坐在地上,将身边的竹笋用前掌捧起,放在嘴边,然后嘴巴一伸,咬住笋壳后向旁边斜拉,前掌尖锐的钩爪探出,钩住笋壳上端往下旋转,“手嘴并用”之下,竹笋很快露出了美味的笋芯,大熊猫就幸福地大快朵颐起来。很快,这根竹笋被大熊猫吃完了,但它明显不满足,四处张望之后,又从地上抓起一根鲜嫩的竹竿吃了起来。竹竿上的竹叶在摇曳,大熊猫的注意力被美食吸引,它用前掌握住竹竿,往下一捋,竹叶顺利地脱离了竹竿,进入它的掌中,继而被它送进嘴里。前掌与嘴巴的默契配合,让大熊猫吃竹子的速度非常快,流畅的进食过程具有赏心悦目的美感。
在动物界,除了一些灵长类动物,绝大多数的动物都不能使手掌对握,而大熊猫显然不在此列,这主要归功于它们在漫长进化过程中诞生的一个重要的食竹工具——伪拇指。